[太阳]1938年,一名外国婴儿在天津的一家医院出生,可他的父母因为着急要回国,直接把他丢在了医院。
1938年,天津,战火纷飞,人心惶惶,一个外国婴儿呱呱坠地,却被父母遗弃在教会医院,独自面对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悲剧的开端,然而,对于李忆祖来说,这却是他与中国,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的起点,他的人生轨迹,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谱写着跨越国界、超越血缘的爱国情歌。
李忆祖的童年,在中国家庭的温暖怀抱中度过,养父母李端甫和赵秀珍夫妇视他如己出,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爱,教会他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做人的道理。
然而,他与中国孩子的不同之处,终究还是显现出来,白皙的皮肤,黄色的头发,深邃的眼睛,这些外貌特征让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出,也招来了一些异样的目光和议论。
校园里,孩子们天真烂漫,却也带着一丝残酷,他们指着李忆祖,喊他“外国人”,这三个字像针一样刺痛着他的幼小心灵,他开始变得内向,敏感,甚至有些自卑,养母赵秀珍察觉到了他的变化,耐心询问后,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她没有责怪那些孩子,也没有一味地安慰李忆祖,而是告诉他,要堂堂正正做人,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质疑。
在养母的鼓励下,李忆祖逐渐摆脱了自卑的阴影,当再次面对“外国人”的质疑时,他不再沉默,而是大声反驳,这不仅是他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更是他对中国,这个养育他长大的国家的深情告白。
1961年,李忆祖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许多毕业生都渴望留在首都北京,而他却执意要前往遥远的新疆,当时的新疆,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很少有人愿意去那里工作。
新疆的广袤土地,对于李忆祖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投身于地质勘探工作,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足迹遍布天山南北,野外作业的艰辛和危险,并没有让他退缩,他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掌握了野外求生的技能,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新疆,他不仅收获了事业上的成就,更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一次爆破井下任务中,维吾尔族同胞们为了保护他,举起铁锹为他挡住落石,这一幕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让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民,新疆,不再仅仅是他的工作地点,更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
二十多年来,李忆祖扎根新疆,对新疆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被誉为“新疆活地图”,他曾多次有机会离开新疆,去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但他都拒绝了,他深爱着新疆,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片土地。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李忆祖被迫调离新疆,担任一所学校的校长,虽然离开了新疆,但他对新疆的思念从未停止,退休后,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新疆,继续从事义务教学工作,并将自己的地质知识传授给新疆的青少年。
2011年,央视筹备拍摄《地理·中国》纪录片,新疆是其中重要的拍摄地点,李忆祖作为新疆地质的权威专家,自然成为了摄制组的得力助手,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积极参与,带领摄制组走遍新疆的山山水水,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向全国观众展现新疆的独特魅力。
三年多的拍摄过程中,李忆祖不辞辛劳,克服了种种困难,为纪录片的成功拍摄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新疆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