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防洪墙将退出历史舞台,汉正街城市阳台将眺望南岸嘴明年,从沈家庙闸到包家巷闸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1-18 18:08:09

67岁防洪墙将退出历史舞台,汉正街城市阳台将眺望南岸嘴明年,从沈家庙闸到包家巷闸的512米防洪墙将被拆除。   2025年初春,武汉汉正街沿江一隅,一座见证了半个多世纪城市变迁的防洪墙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从沈家庙闸到包家巷闸,这段长512米的防洪墙静静伫立,等待着最后的告别时刻。墙体上爬满了岁月沉淀的藤蔓,斑驳的水痕讲述着昔日抗洪的故事。   不少武汉市民专程来到这里,用手机记录下这座即将拆除的"老物件"。有老人指着墙体上明显的分割线,向年轻人讲述着这道防洪墙的前世今生。这条分割线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一段历史的见证:1985年,为了应对更高水位的挑战,这座防洪墙加高了整整一米。   时光倒流至1955年,这座防洪墙的修建正是为了应对1931年特大洪水带来的教训。当时的设计者将墙体高程定在31.30米,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这道防线的选址也颇具战略意义——位于武汉龙王庙上游,紧邻繁华的汉正商圈,守护着城市的安全。   1998年的特大洪水,是这座防洪墙经历的最严峻考验之一。那一年,长江水位连创新高,这面墙和其他防洪设施一起,筑起了保卫武汉的铜墙铁壁。这段历史,是无数武汉人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随着岁月流逝,这座老防洪墙也难逃老化的命运。近年来,墙体出现了不少老化现象:内部钢筋锈蚀外露,多处出现裂缝,局部还形成了明显的弧形。养护人员曾多次进行修缮,但终究难以改变其后继乏力的现状。   在武汉防汛史上,这座防洪墙可谓功勋卓著。它见证了武汉防洪工程的三次重大变革:从最初的1931年洪水标准设计,到1985年的加高改造,再到如今即将被新型装配式防洪墙取代。每一次变革,都体现着城市防洪理念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   这座防洪墙的意义,远不止于其防洪功能。它是武汉这座江城与水共生、与水抗争历史的缩影。从它身上,我们可以读出武汉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成长轨迹。   如今,新型装配式防洪墙已经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座老防洪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即将为汉正街城市阳台项目让路。但它留下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武汉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正如一位在此工作多年的工程师所说,这不仅是一座普通的混凝土建筑,更是武汉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见证。   在告别老防洪墙的同时,武汉的防洪事业正翻开崭新的一页。新型装配式防洪墙的应用,标志着武汉防洪技术迈入了新纪元。这种创新型防洪设施早在纪家嘴江滩公园中循环巷段就已投入使用,其独特之处在于可以根据汛期需要进行组装和拆卸,既保证了防洪安全,又让市民在非汛期能够直接亲近江水。   2016年和2020年的两次大洪水,成为检验这一新型防洪设施的重要契机。这种装配式防洪墙经受住了考验,展现出了优异的防洪性能。与传统的固定式防洪墙相比,新型防洪墙不仅在技术上更加先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与水共生"的现代治水理念。   在新防洪设施的保护下,武汉正着手打造汉正街城市阳台这一重要工程。这个总面积达5.8万平方米的项目,是武汉五大城市阳台中的第三个,将与此前建成的中华路阳台、月亮湾阳台一起,构成武汉滨江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宏伟工程的规划可谓匠心独运。地上将建设百里生态长廊历史展厅,展现武汉的人文风貌;地下空间则规划为停车场、管理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解决了当前停车难等实际问题。这种上下结合的空间利用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智慧。   汉正街城市阳台的选址极具特色。它位于汉江交汇处,拥有得天独厚的水景资源和深厚的滨水码头文化底蕴。项目建成后,将实现"水、岸、滩、城、人"的和谐共生,打造一处世界级的城市滨水空间。这里不仅是一个观景平台,更是武汉历史文化的展示窗口。   汉正街城市阳台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的重要部分,其建设涵盖多方面改造工程,像桥闸改造、地面道路改造以及慢行系统的完善等。这些工程将帮助打通断点、填补空白点、突出景观亮点,最终形成一个连续开放的亲水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充分尊重并传承了汉正街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改造的同时,设计者们注重保留历史记忆,力求让新建筑与老街区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未来,这里将成为一个集现代性、生活气息和时尚元素于一体的地标性景观。   展望未来,汉正街城市阳台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武汉这座城市与江河和解的象征。它将为市民提供一个全新的观江、亲江平台,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江城独特的滨水魅力。当老防洪墙功成身退,新的城市客厅将以更开放、更亲民的姿态,续写武汉与江河相伴的故事。

0 阅读:252
自由的百灵鸟

自由的百灵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