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友三是民国著名的“倒戈将军”,纵观他的一生,在许多军阀手下都立过足,然后又无一

史记峰会 2025-01-17 23:27:53

石友三是民国著名的“倒戈将军”,纵观他的一生,在许多军阀手下都立过足,然后又无一例外地背叛了他们,所以被称为“变色龙”。 石友三出身贫苦,父亲是赶大车的,母亲是种田的,因为生活困难,所以他从很小就开始在一家粮店做学徒。由于石友三善于察言观色,深得粮店的少东家喜欢,后来,少东家还出资供他上了学。 17岁时,石友三投奔驻河北廊坊的新军,在第三镇吴佩孚的麾下当差,后来离开部队,一直在北京流浪。 1912年,21岁的石友三投入冯玉祥军中,成为马夫,很快他就受到了冯玉祥的器重,此后一路高升,从马夫一直升任军长。 1926年春,奉军、直军、直鲁军、晋军联合进攻冯玉祥。时任第6军军长兼第6师师长的石友三奉冯玉祥的命令率部阻挡晋军,然而却遇到了他曾经的老师、晋军前敌总指挥商震。善变的石友三见冯玉祥四面受敌,形势不妙,就私下与商震商量,意欲背叛冯玉祥。 在这场大战中,冯玉祥的部队损失惨重,但石友三的部队不仅几乎毫发无损,他还在商震的劝说下率部投降了阎锡山。 1926年9月,冯玉祥召集旧部东山再起。此时的石友三,在阎锡山手下屡不得志,就又率部回到了冯玉祥的麾下。石友三跪在冯玉祥面前,痛哭流涕地悔罪,最终得到了冯玉祥的原谅。不久,冯玉祥任命石友三为第五路军司令。1928年,石友三率部参加了二次北伐。 1929年上半年,蒋桂战争爆发,石友三奉部向襄樊推进。5月,冯玉祥通电反蒋,任命石友三为第三路军总指挥,统率第24师、第26和第29师约5万余人。然而,当石友三得知韩复榘在武汉受到蒋介石和宋美龄的重金赏赐之后,又一次起了反叛之心。6月1日,石友三率部开进许昌后,派亲信前往武汉,面见蒋介石,联络投降事宜。不久,蒋介石心腹钱大钧到许昌与石友三面谈。当钱大钧拿出500万支票的犒赏费递给石友三,并当场宣布了委任状后,石友三为了表示自己对蒋介石的“忠心”,也马上宣布了冯玉祥的“十大罪状”。 几个月后,被蒋介石任命为安徽省主席不久的石友三再次倒戈,公开宣布将率部讨伐蒋介石。12月2日,石友三率部炮轰南京,彻底与蒋介石决裂。 此后,石友三一直在各个军阀的麾下游走,但由于他常常叛变,所以各个军阀都不信任他。中原大战后,石友三投奔了张学良,但不久后又背叛张学良,但旋即被击败,全军覆没。万般无奈的石友三,逃到了山东,在韩复榘的庇护下筹谋东山再起。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四处搜罗汉奸、失意政客以及下野军阀,为自己全面侵华做内应。石友三在日本人资助下,在冀东一带纠结了一批流氓、土匪和逃兵,组建了自己所谓的“队伍”,为日军刺探情报,并进行各种破坏活动。 1933年,日方在天津策划成立伪政权,石友三鞍前马后筹备协助,好不殷勤。石友三的这一系列行径,引起了蒋介石的愤怒,命令戴笠务必除掉石友三。戴笠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复兴社特务处天津站站长陈恭澍。 陈恭澍接到任务后,立即布置人马展开行动。经过跟踪和侦察,陈恭澍得知,石友三住在天津日租界内的秋田街上,居住的位置很隐蔽,人流量很少,非常不便于特务们动手。再加上石家门口有日军守卫,一有情况,日军会迅速赶来,所以特务处的刺杀行动一旦暴露,很有可能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 正当陈恭澍愁眉不展之际,手下的特务联络上了石友三的一个副官,这个副官提供了大量的情报。根据这名副官提供的情报,陈恭澍得知,石友三家一共有五个侍卫和一个侍卫长,在石友三家门口站岗的日本士兵是日本宪兵队派来的,为了避免他们被人收买,日本宪兵队会不定期地更换这批站岗的日本士兵。石友三喜欢抽鸦片,每天晚睡晚起,行踪诡秘。石友三出门前,从不向任何人透露出门的时间和去向,司机随时待命,直到出了大门坐上汽车,确认没有危险后,石友三才会告诉司机此行的目的地。而且石友三自知树敌众多,所以几乎从来不主动走出日租界。 这些情报让陈恭澍感到非常泄气,不知如何对如此谨慎小心的石友三下手。然而,就在陈恭澍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之际,石友三的副官又提供了一条非常有用的新线索。原来,石友三家有一位厨师,平时就看不惯石友三的汉奸行径,而石友三脾气又非常暴躁,饭菜稍不合口味就会训斥甚至打骂厨师,因此这位厨师对石友三怀恨已久,恨不得杀之而后快。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陈恭澍亲自约见石友三的副官,和那位副官一起制订了一个看似完美的计划,那就是让那位副官做石友三家的厨师的思想工作,鼓动他刺杀石友三,副官一口应允。 正当陈恭澍等待那名副官和厨师的好消息时,却传来了两人一起被捕的消息。原来,这两人在给石友三下毒的时候露了马脚,被石友三家的其他下人发现并了。就这样,陈恭澍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暗杀计划失败了。 虽然石友三侥幸逃脱了的暗杀,但最终还是恶贯满盈不得善终,1940年底,石友三准备率部投日,被不愿意当汉奸的部下高树勋派人活埋在黄河边,结束了他可耻的一生。

0 阅读:12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