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贺龙调任国家副总理。有一次,贺龙去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毛主席和贺龙两人坐在一起抽烟,贺龙对毛主席说:“为啥李先念喝的是茶,而我喝得是白开水,这不公平。” 贺龙这辈子,算得上是个传奇。1896年,他出生在湖南桑植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家里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上学了。十六岁那年,他因为叔叔被税吏害死,一怒之下杀了仇人,从此走上反抗的路。年轻时的贺龙,先是当了绿林好汉,后来投奔孙中山的队伍,1918年拉起自己的志愿军,干得风生水起。1926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第二年就领头搞了南昌起义,虽然没打赢,但这仗把他的名字彻底钉在了革命史上。长征路上,他带着红二方面军跋山涉水,到了陕北后,又在抗日战争里指挥八路军120师,跟日军死磕,硬是在华北打出一片天。解放战争时,他领着西北野战军,把国民党军队收拾得服服帖帖,为新中国成立立了大功。新中国一成立,他先是当了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后来又管起了体育和西南军区的活儿,忙得脚不沾地。1954年,他被调到北京,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专门抓体育和国防。这时候的贺龙,已经是个身经百战的老革命,但骨子里还是那个讨厌特权、讲平等的湖南汉子。他的作风简单直接,吃饭穿衣从不讲究,跟普通人没啥两样,哪怕当了大官,也从不摆架子。 贺龙这人,最见不得不公平的事。他打仗的时候,总是跟士兵一块儿啃窝头、睡草地,从来不搞特殊化。到了北京,他还是这脾气。1954年初春,他去国务院开个重要会议,桌上放着杯子,他一看,自己的全是白开水,旁边李先念的却是热乎乎的茶水。这事儿搁别人身上,可能就不当回事了,可贺龙不一样。他瞅了瞅,觉得有点不对劲,就问了问身边的李富春。李富春告诉他,中央最近在推节约政策,喝茶得自己掏几分钱,贺龙刚从南方来,估计还没弄明白这规矩。贺龙一听,点点头,觉得节约是正经事,也没啥好计较的。毛主席听说了这茬,笑着走过来,掏出一块钱塞给贺龙,说这够他喝十次茶了。贺龙接过钱,乐呵呵地谢了。这事儿虽小,可在场的人都看在眼里,对贺龙那份直爽和原则又多了几分佩服。开会的时候,大家讨论的是国家经济和国防的大事,但贺龙这杯茶水的小插曲,倒是给严肃的会议添了点人情味。 这件小事,乍一看挺逗,其实透着贺龙一贯的性格。他不是真跟茶水过不去,而是骨子里那种对平等的追求,让他见不得一点差别待遇。那年头,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百废待兴,中央推节约政策,也是为了让大家把钱花在刀刃上。贺龙刚到北京,对这些新规矩还不熟,但他一听是节约的事儿,立马就接受了,没半点怨言。毛主席那块钱,更像是老战友间的一种默契,化解了贺龙的尴尬,也让大家伙儿都乐了。这事儿后来传开,成了贺龙简朴作风的一个小故事,挺接地气的。 贺龙在北京的日子,没因为这杯茶水的事儿有啥改变。他还是那个老样子,干活踏实,生活简单。管体育的时候,他一门心思要把中国的体育事业搞上去。那会儿,中国刚跟苏联建交,体育交流特别多,贺龙亲自带队,组织运动员出国比赛,拿了不少好成绩。1959年,他还带团去了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回来后跟大家讲,咱中国运动员一点不比外国差。他还推动建了不少体育场馆,像北京的工人体育场,就有他的一份功劳。管国防的时候,他也没闲着,经常跑西南军区,盯着部队训练,帮着完善后勤。贺龙这人,干啥都认真,从不偷懒。他住的房子老旧,衣服穿得破了也不换新的,吃饭就更简单了,常常是一碗面条对付一顿。跟他一块儿工作的人都说,贺老总这辈子就没啥讲究,跟普通老百姓没两样。 贺龙的作风,影响了很多人。他在国务院开会的时候,总是直来直去,有啥说啥,从不绕圈子。每次讨论政策,他都爱问一句:“这事儿对老百姓有啥好处?”他觉得,当官不是为了自己舒服,而是得让国家强起来,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他管体育那几年,中国运动员在国际上渐渐有了名气,这背后少不了他的推动。西南军区那边,他也干得有声有色,部队战斗力提升了不少。贺龙不是光会说大话的人,他干的每件事,都实打实地落在地上,效果看得见。 到了晚年,贺龙还是没停下来。他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可脑子里想的还是国家的事儿。他经常跟年轻人讲当年的革命故事,提醒大家别忘了来时的路。1969年6月9日,贺龙因为生病,在北京去世了,享年73岁。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5评论】【41点赞】
用户18xxx94
贺龙一直管体育足协,中国应该能进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