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我党还握有一支抗日武装,兵力高达11个军

任意历史 2025-01-17 15:51:19

随着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在一场惊心动魄的劫持事件后,也不得不开始正视全国上下风起云涌的抗日浪潮,所以被逼无奈下,他不得不同意暂停“剿共”,而重新开启了跟我党和谈的节奏,史称“第二次国共合作”。

经过一番讨论和来回磋商,国府上下最终同意,将陕北一带的红军主力进行整编,此时陕北的红军主力总人数共有7万人左右,按照中华民国原本的军力配置,7万人完全可以整编为4个军的建制,但是蒋介石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最后在反复的拉扯之后,最终蒋介石决定,陕北红军整编为三个师,蒋介石也深谙“唯名器不可假于人”的道理,就算要跟我党联合,他也绝对不可能真的从根本上承认我党的合法性。

所以陕北红军就被整编为了三个乙种师,连甲种师的编制都没有给到,而且每一支部队的兵力额度也仅仅只有15000人。而我党为了民族团结抗日的大义,最终也只能将裁撤出来将近一半的兵力遣散了。

而这三个乙种师,也就组成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八路军”。

而南方八省的红军编制则更加困难,要知道当年南方八省的红军基本上在国民党的“围剿”中损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组织起来更可以说难上加难,最后同样是一番你来我往,南方的红军同志们在抗争下,也让蒋介石碰了钉子。

蒋介石无可奈何,也只能再次让步,将南方红军组建起了三个支队,总计一万多人,同样给予了番号,也就是“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两支我党的抗日队伍,实际上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八年时间中,不管是八路军还是新四军,在战场上的建树都是非常显著的,绝对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游而不击”,它们的功勋也将记载在史册上。

不过实际上,除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之外,我党还有一支鲜为人知,但是在抗日的功绩上却绝不亚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队伍,而且这支队伍还诞生了好几个彪炳千古的英雄豪杰。

这支队伍,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关于他们,还有一句气壮山河的称赞:“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

其实东北抗联出现的时间非常早,早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32年,抗联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不过这个时候的抗联基本上还是比较松散的民间队伍。

基本上是由原东北军中一些不愿跟随张学良入关的将领和战士,以及当地的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的,他们面对日寇的压迫和残暴的行径,不愿意屈膝当奴隶,所以才组织起来自己的武装抵抗。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抵抗逐渐被伪满的日本军队分散围剿,眼看就要陷入彻底消亡的境地,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党的力量开始进入东北地区,由东北本地的省委牵头,重新整合了抗日的队伍,并且想办法让他们有了自己的指挥系统。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抗联的兵力和战斗力开始不断壮大,甚至一度达到了11个军之多,总计3万多人。

而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同样诞生了著名的“南杨北赵”,也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抗日爱国将领:杨靖宇以及赵尚志。

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对抗联害怕到了什么程度呢?甚至有一句话是这么形容的,叫做:“小满洲,大尚志”,还将杨靖宇将军称之为“巨寇”,可以说从1932年一直到1942,这10年间,整个东北遍地都是抗联的影子。

根据后来的历史学家统计,抗联在东北战斗的10年间,牵制日寇数十万的军力,为争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抗联的战士为此做出的牺牲也是巨大的,最有名的“南杨北赵”,一个牺牲在1940年,另一个牺牲在1942年。

他们两个人没有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都为了国家和民族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但抗联的赫赫英名和为国为民的精神,却始终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多年以后,抗联的战士们回到东北,依然在刻着“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这句话的大树下留念,这也是抗联永垂不朽的精神。

0 阅读:44
任意历史

任意历史

任意角度看历史,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