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冬天,钱学森正在读报纸,突然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儿子钱永刚说:“我想买台电视,看看我的钱够不够买?” 钱学森,作为中国的杰出科学家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他在中国航天事业和导弹技术领域的贡献,堪称世界级的重要成就。生于1911年的钱学森,早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尤其在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的造诣,令他在全球学术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钱学森的学术经历十分辉煌,他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以及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深造。尤其是在加州理工大学,他师从著名的航空学家冯·卡门,逐渐确立了自己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学术地位。 1955年,钱学森响应祖国的召唤,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科研条件,毅然回到了中国,参与了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 他为中国“两弹一星”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帮助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推动了中国导弹和卫星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不仅是中国航天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航天领域的杰出人物。 钱学森的一生,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奉献,更是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种深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即便在80岁高龄,钱学森依然活跃在科研领域,关注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他来说,科学研究是一生的事业,国家的进步与繁荣更是他心中的一项重大任务。 到了2008年,钱学森的生活却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转变。在这年冬天,90多岁的他突然问起了电视的事情——他不知道电视机多少钱,甚至不知道电视的价格,令人感到惊讶。这并非因为钱学森不懂得现代科技,而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对外界科技变化较为隔绝的环境中。 钱学森的一生,几乎没有被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所困扰。作为一个科技巨匠,他更关心的是世界的前沿科技和国家的重大技术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反而成为他忽视的部分。 直到晚年,钱学森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敏感,对国家发展的高度关注。他常常阅读大量报纸,关注科技进展和国际动态,即使在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松自己对社会的关注。 而对于电视这种日常的家庭娱乐设备,他一直未曾接触。这并非因为他不愿意,而是因为多年来他将精力投入在科研和国家发展上,始终将自己的个人生活置于较为次要的位置。 尤其是进入晚年,钱学森的健康状况逐渐下滑,虽然依然能够保持清晰的头脑,但他的身体却日益虚弱。即便如此,他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精神集中,常常通过阅读来了解世界。 有一天,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前来看望他,他突如其来地提出想要一台电视的问题。或许是因为身体的衰老,或许是因为精神上对于外界信息的渴望,钱学森突然对电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面对这一问,钱永刚不禁愣住了,几乎是带着一丝哽咽的语气回答父亲,“买电视不成问题,您完全可以拥有一台电视。”对他而言,父亲的这一问,似乎带着一些无奈,和对外界世界逐渐隔绝的感慨。 在那之后,钱永刚为父亲买来了一台电视,钱学森对电视的兴趣逐渐加深,特别是他喜欢看体育节目,尤其是游泳、跳水等项目。这些运动画面让他感到非常兴奋,也让他找到了新的精神寄托。 对于一个曾经活跃在科研前沿的伟大科学家来说,电视给了他一个新的途径,让他能够继续参与到世界的讨论之中,哪怕只是通过屏幕上的图像和声音。 钱学森的这一改变,让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些活力。家人们也不再坚决要求他休息,而是陪着他一起看电视,让他享受这一份久违的安宁与放松。 晚年钱学森依旧没有完全脱离科研的轨道。尽管他开始关注电视节目,但他的内心依然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他关心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关注着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最新发展,尤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感到忧虑。 钱学森的一生,注定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晚年的他,尽管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却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思维。特别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依然关心着国家的科技发展,尤其对国内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他认为,当时的大学教育体系未能完全按照科技创新人才的标准来设计,培养出的科技人才,很多并未具备推动科技进步的能力。这一“钱学森之问”,不仅让社会各界感到深思,也让他对教育领域的不足产生了深刻的忧虑。 在去世之前,钱学森依然关注着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空航天技术,尤其对国产飞机和汽车的进展充满期待。他不满中国依赖外国技术,尤其对一些关键部件仍然依赖进口的现象感到失望。在他心中,只有科技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尽管钱学森在2009年去世,但他的一生以及他对于国家未来的思考,依然影响深远。如今,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逐步崛起,钱学森曾经提出的许多问题,也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他对于教育、科技、产业的深刻理解,依然是今天我们追求创新和发展的指南。
2008年冬天,钱学森正在读报纸,突然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儿子钱永刚说:“我想买台电
零落讲说
2025-01-17 11:26:13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