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原大清官员陪毛主席在天坛游玩,突然,毛主席问其中一位:“你见过几

历史有小狼 2025-01-16 18:48:20

1949年9月,原大清官员陪毛主席在天坛游玩,突然,毛主席问其中一位:“你见过几次慈禧太后、她摆不摆架子?”官员的回答绝了。 1867年,张元济出生在广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虽然他的家族曾是远近闻名的诗书大家,但在他出生时,家境已经没落。 年少时期的张元济立志考取功名,通过寒窗苦读,终于在1892年高中翰林,被授予清朝翰林院庶吉士的职位。 在清朝为官期间,张元济每月的俸禄是十两银子和两担米。这个收入在当时的官员中并不算高,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 1898年,光绪皇帝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支持下,开展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作为翰林院的一员,张元济亲身参与了这场变法运动。他曾在仁寿殿觐见过光绪皇帝,并就变法事宜进行过讨论。 在变法过程中,张元济向康有为提出建议,认为变法不应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避免与保守势力正面冲突。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一批维新派人士被处死或流放。张元济也因参与变法而被革职,永不叙用。 32岁那年,张元济离开了北京,带着家人定居上海。 在上海期间,张元济开始关注教育事业。他注意到当时中国四万万人口中,接受教育的人数还不到四十万,而且这些受教育者大多只会读写四书五经。 1902年,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夏瑞芳邀请张元济加入。张元济欣然应允,只提出一个要求:"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 在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引进先进的出版技术,推行新式管理制度。他特别注重人才培养,但同时也立下规矩:高层领导的子弟不得在商务印书馆任职。 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使商务印书馆逐渐发展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出版机构。张元济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出版第一人",为中国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8月,一个特殊的消息传到了上海:毛主席亲自决定邀请82岁高龄的张元济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 9月8日,张元济在儿子张树年的陪同下,从上海乘坐火车前往北平。抵达后,他们入住了六国饭店。 9月19日,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即将召开的前两天,毛主席特意抽出时间,邀请张元济等人同游天坛。陪同的还有刘伯承、陈毅、粟裕等军界高级将领。 当大家都到齐后,毛主席向在场的人介绍:"我给诸位介绍两位清朝的翰林:这位是张元济先生,这位是程潜先生!" 紧接着,毛主席打趣地说:"先请张元济老先生给我们讲一讲,他是如何考翰林的、见过几次慈禧太后、她摆不摆架子。"张元济以幽默的方式回应:"清朝的翰林,大概等于现在的大学教授,一个普通的教授,怎能随便见到不可一世的慈禧呢?" 在游览过程中,毛主席特意邀请张元济坐在身边交谈。两人的谈话很快转向了历史话题。 毛主席问起张元济在清朝为官时的待遇:"在清朝做事每月多少薪俸?"张元济如实回答:"十两银子,另外还有两担米。" 随后,他们的谈话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历史问题。毛主席谈到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你们几个读书人,关起门来变法时注定要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发动群众。" 毛主席进一步解释:"我们不一样,我们发动群众。这次革命实际上是人民革命,也不是共产党一党的事。" 为了证明这一点,毛主席举例说明:"前几天的重庆舰起义,舰上700余人没有一个是共产党员就可以证明。" 1949年10月1日,对于82岁的张元济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时,张元济目睹了这一震撼人心的场面。他对身边的儿子张树年说:"中国再也不是东亚病夫了,我们真正站起来了。" 在开国大典结束后,张元济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新中国的期望。这封信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并促进了两人之间的书信往来。 1953年,上海文史研究馆成立,毛主席指示张元济担任首任馆长。 在担任馆长期间,张元济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工作中。他把自己的经历和见识用于文史研究工作,为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作为一位跨越三个时代的见证者,张元济对比过他接触的各个重要历史人物。他曾对儿子说,他见过光绪皇帝、袁世凯、孙中山和蒋介石,但毛主席与他们都不同。 对于毛主席,张元济给出了不同的评价:"毛主席有学问、有气魄,我看中国有希望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张元济并未远离时事。当他看到西藏和平解放的消息时,特意创作了《积雪西陲》和《西藏解放歌》两首诗。 这两首诗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并在回信中称赞道:"《积雪西陲》一诗甚好。" 到了1958年,张元济的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周恩来总理在上海视察时,专程去医院看望他。 即使在病榻上,张元济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发展。当周恩来说"毛主席特托我来看望您"时,他仍然表现出对新中国未来的关注。 1959年8月,张元济在上海逝世,享年92岁。

0 阅读:550

猜你喜欢

历史有小狼

历史有小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