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这段内容的详细梳理和分析: 1935年古蔺大旱及社会状况 -大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1-16 11:21:23

以下是对这段内容的详细梳理和分析: 1935年古蔺大旱及社会状况 - 大旱影响:1935年古蔺大旱导致粮食收获锐减,全县饿死3000多人,逃荒上千户,贫苦农民只能以树皮、草根、白泥充饥,生活陷入极度困境,社会矛盾尖锐,饥民无奈之下走乡串村“吃大户”。 - 红军长征前夕的古蔺:在红军长征进抵川黔边境时,黔系县长谢永言逃走,川军二十一军范子英旅开赴古蔺,派团长张尚志任古蔺县长兼民团指挥设防堵截红军,古蔺处于动荡不安的局势中。 红军在古蔺的活动情况 - 一渡赤水进入古蔺: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西渡赤水河后兵分两路进入古蔺。左路从东北向西南,经石屏、龙山、铁厂、白沙、摩尼、石厢子横穿县境;右路沿北部边缘官山老林,经龙爪坝、香楠坝、桃子坝、桂花场分别向叙永挺进。 - 在古蔺的联络与行动:1月30日,红军中央纵队到镇龙山,中共地方党团负责人邓伯明等与红军联络,受到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刘晓接见。 2月11日,中央红军自扎西回师东进,15日集结白沙及附近地域, 1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在古蔺县境白沙场发出《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决定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二渡赤水河。 - 打击土豪与分盐:2月15日,三军团一部攻破土豪曾庶藩的寨堡“云庄”,活捉曾氏管家王显章并就地镇压,而曾庶藩、曾光鲁脱逃。 2月18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在古蔺太平渡指挥红军主力渡河,同时进抵二郎滩的红三军团将地主盐商囤积的盐巴分给群众。 - 与敌军作战:2月19日,红三军团十二、十三两团在二郎滩渡河后与黔军侯之担河防部队进行背水战,击溃该部魏金庸部。 3月17日,红军在茅台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古蔺,19日在镇龙山击溃川军魏楷部谢团。 3月21日至22日,红军再度从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四渡赤水河,经贵州北上抗日。 - 红军在古蔺的影响:红军四渡赤水,三进古蔺,历时53天,遍及60多个乡镇,所到之处群众箪食壶浆,欢迎亲人,数百名青年农民和知识分子参加红军,红军在古蔺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6年古蔺新政情况 - 政治机构调整:1月调整政权机构,民政、财政、教建三科改按序数命名为一、二、三科,设警佐室裁公安局,以县长兼理司法行政并任军法官,改保商队为壮丁训练队,调整乡镇规模,推行联保制,开始编查户口,全县划3区、15镇、27乡,42联保办公处辖684保6737甲,国民党古蔺县党务执行委员会成立。 - 教育与禁烟措施:暑假招收小学师资100多名去泸州参加教师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各乡初级小学任教以改良私塾。实行禁烟,明令各乡保逐户搜查罂粟种子,查铲烟苗;设戒烟所,对烟馆、瘾民进行登记征税,限每月配售官泥2000两,设缉私队查缉烟土走私贩运,但实际效果不佳,至解放前夕,地下烟馆、走私贩运终年不绝。 古蔺在红军长征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是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战场和活动区域,红军在这里的活动不仅打击了敌人,也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1936年的新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古蔺的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在禁烟等方面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0 阅读:0
书竹随心过去

书竹随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