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国南通爆发了一种可怕的传染病,最初的症状像感冒,可是7天之后,得过此病的人几乎没有痊愈而是留下了终生残疾。这种病叫做脊柱灰质炎,另外一个通俗的名字叫做小儿麻痹症。
人们对于这种疾病毫无办法。仅江苏南通就有1680人瘫痪、466人死亡。到了1959年疫情已经蔓延至青岛、上海、济南、宁波等处,一时间全国为之恐慌。
对于这种疾病需要疫苗。而当时疫苗只有两种模式,减毒或者灭活。到底选择哪一条路径,就成了新中国最为关注的问题。29岁的顾方舟作为专家组被送往苏联考察疫苗。当时中苏关系恶劣,对愿意接待但是在资料共享上设置了很多的障碍。
但是顾方舟很清楚两者之间的技术壁垒:如果选择灭活疫苗,那么当时中国断然不能立刻生产,但可以从苏联购买。
当时中国的财力和技术力量无法完成灭活疫苗的制作,而减毒疫苗的成本只有“死”疫苗千分之一,但是需要回国自己做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专家组在苏联为这事依旧没有统一的意见,最后顾方舟拍板说:“我们就选择减毒疫苗,不能再把疫苗的制造权放在苏联人手上,中国人要造出自己的疫苗。”
决心已下,就付出行动。
1959年12月,中国建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顾方舟为组长开始了艰辛的研究工作。
研究计划分两步: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动物试验进展得很顺利,可是临床试验上就犯难了。
首先疫苗试验的成人志愿者很少而儿童试验者更少。
“既然是为了科学,那就从顾方舟开始吧。”他和他的团队成了第一批试验志愿者。在服用疫苗后的一周时间,所有人都安然无恙。这让顾方舟既高兴又担心。
高兴的是疫苗的安全性得到了验证,可是担心的是,如果成人对于这种疾病是有免疫性的话,那么就不得不在孩子身上进行试验。
到底去哪里找那么多的孩子来测试呢?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谁也不愿意将实验失败的风险悬在一个孩子的身上。
此时的顾方舟想起了他刚满月的孩子。
“儿子呀,别怪爸爸。”顾方舟含着泪,给娃娃服下了疫苗,他已经做好了失去孩子的准备。可是纸包不住火,妻子到底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她没有吵闹,只是默默地将孩子抱走。她晓得,这都是为了国家。
同事们对于顾方舟的大义深受感动,不少人也将自己的孩子献出去,最终让临床试验有了第一手的资料。
幸运女神终将眷顾这群无私奉献的人。测试期结束,孩子们依旧健康活泼,所有人喜极而泣。中国人自己的疫苗终于成功了。
1960年12月,500万疫苗制作成功,中国进入了围歼“脊灰”战役。但是此时的疫苗仍然是液体不好保存,甚至孩子不愿意配合,所以顾方舟又想到了一个办法:
将疫苗做成糖丸。
1965年,全国农村开始推广疫苗,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到了1978年全国实行计划疫苗,该病例已经趋向消失。
1994年9月,最后一例在湖北襄阳被发现,此后中国境内再无本土野病毒引起的疾病。
一种疫苗的问世,背后都是大量的科学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奉献所得。他们甘愿自己承担风险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也要将疫苗制作出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呢?
2019 年1月2日,顾方舟溘然长逝,享年 92 岁。他生前曾说,“希望我们的担子能交给年轻人,祝愿全国的免疫工作者看好每一个孩子,保护每一个孩子,使得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
这是他的心愿,也是所有医护科学者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