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戴建业高考考了289分,报考华中师大,谁知进了大学后,他才知道华师的录取分数线才189,而北大也只要270分。 20世纪50年代,戴建业出生在湖北黄冈的一个小山村,村里地瘠民贫,人们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辛劳而简朴的农耕生活,年幼的戴建业也不例外,他放牛、种田,汗流浃背地帮助家里干农活。 戴建业自幼便嗜读成癖,课余时间最大的乐趣就是埋头古籍,揣摩诗词,在母亲的鼓励下,戴建业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霖。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个消息像一道振奋人心的霹雳,在偏僻的小山村引起阵阵骚动,年仅17岁的戴建业听闻此事,心潮澎湃,他知道,命运的火车就要开进村庄,载着他奔向梦想的远方。 数月后,戴建业挥别家人,只身上路,在简陋的考场里,他全神贯注地答着题,笔走龙蛇,自信满满,当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戴建业和家人都惊呆了:289分! 然而在信息闭塞的年代,戴建业对高校了解甚少,怀着离家近些、将来可以照顾父母的朴素愿望,他在志愿表上填下了华中师范大学的名字。 当人生的列车驶离小站,开往另一个方向时,戴建业内心难免五味杂陈,北大,是多少寒门学子魂牵梦萦的地方,如今却与他擦肩而过,然而失意之余,他并未过多地沉湎于对名校的向往之中,"既来之,则安之",他很快调整心态,满怀憧憬地踏进了华中师大的校门。 华师大的求学之路,是充实而快乐的,戴建业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文学的养分,古诗词的魅力更是让他痴迷不已,功课之余,他常和同窗好友促膝夜谈,品评古今,妙语连珠。 而在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里,他邂逅了一生的挚爱——何小平,两人志趣相投,性情互补,循序渐进地走到了一起。 大学时光转瞬即逝,临近毕业,面对人生的分岔路口,戴建业再次做出了选择,他决定留校任教,在三尺讲台上,他要将心中的诗词之爱倾囊相授;在浩瀚的文学海洋里,他要携稚子之手,共同探寻智慧的明珠。 在华中师范大学的讲台上,戴建业用他独特的教学方式,为古典诗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深知,枯燥乏味的说教只能让学生望而生畏,于是他别出心裁,将幽默风趣的语言融入讲解之中,他常常将古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化为通俗易懂的白话。 在戴建业的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昏昏欲睡,而是个个神采奕奕,跃跃欲试,他们时而捧腹大笑,时而若有所思,在欢声笑语中感悟着古人的智慧,渐渐地,"戴氏魔性诗词课"在校园里名声大噪,学生们争相旁听,就连课堂外的走廊也挤满了人。 2018年,一位学生将他的授课视频上传到了网络,一夜之间,60岁的戴建业火遍网络,成为了"朋友圈里的老头"。 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红"身份,戴建业有些不习惯,但他很快调整心态,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他意识到,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讲台,能让他将诗词之美传递给更多人,于是,他开始频繁地参加讲座,创作短视频,用自己的方式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国学文化。 退休后,戴建业并未就此止步,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潜心著述,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学,他常说:"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有责任让它薪火相传。"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了诗词的世界,接过了文化传承的接力棒。 回望那个行走在山村田埂上的少年,再看今日讲台上的中年教授,不禁感慨万千,戴建业的人生,是一部励志的传奇,更是一曲传承的赞歌,他以执着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将诗词之美镌刻进芸芸学子的心田。
1977年,戴建业高考考了289分,报考华中师大,谁知进了大学后,他才知道华师的
文史记叙录
2025-01-13 16:32:28
0
阅读: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