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杜月笙前往上海,认为当不了市长至少也是副市长。火车快到上海时,蒋

史记峰会 2025-01-12 22:01:52

1945年9月,杜月笙前往上海,认为当不了市长至少也是副市长。火车快到上海时,蒋介石委任钱大钧为上海市长,吴绍澍为副市长兼社会局长,宣铁吾为警察局长。 老蒋的这个任命一出,军统头子戴笠、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青帮大佬杜月笙全都傻眼了。 日本投降后,汤恩伯走了何应钦的关系,由他率第三方面军接收上海。汤恩伯率部进驻上海后,自认为淞沪警备总司令一职非他莫属,戴笠也对上海这一富庶之地很是觊觎,他一面推荐军统的亲信去上海担任警察局长,一面帮好友杜月笙奔走,为他活动上海市长的职务。 蒋军的高级将领中,以胡宗南、汤恩伯与戴笠关系最好,胡宗南替老蒋坐镇西北,军统在那里的工作开展很顺利。 本来,汤恩伯拥兵四十万,被称为“中原王”的时候,对军统的工作也很支持。但随着豫中惨败,汤恩伯失去地盘后,在蒋军中影响力大减。这次,汤恩伯若能当上淞沪警备司令,就可以东山再起,对军统在上海的势力扩充是大为有利的。 戴笠的如意算盘是,汤恩伯、杜月笙控制上海军政,军统势力控制警、特机关,到时候这个富庶之地,尽在三人掌握。 然而,老蒋对抗战后期军统势力的过分膨胀已生警惕,对汤恩伯这个败军之将也无昔日的信任,至于杜月笙,正如他后来所说,只是应急的“夜壶”,上不了台面。 9月,老蒋签发任命:侍从一处主任钱大钧调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缉私署长宣铁吾调任上海警察局长。 钱大钧是江苏人,黄埔军校建校时的教官,老蒋的“八大金刚”之一;宣铁吾是浙江诸暨人,黄埔一期生。两人除了符合老蒋“黄埔系“、“江浙人”的用人标准外,还都当过老蒋的侍卫长,属于绝对信任的人。 至于上海副市长,老蒋也不打算给杜月笙,他将这个职务给了上海的军政特派员吴绍澍。 吴绍澍这个人,经历很复杂,早年在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主持的国民党党务部门任职,后投入青帮,当了杜月笙的门徒。 杜月笙在淞沪会战后,去了香港,吴绍澍和他渐渐疏远,之后结识了蒋经国,加入三青团。靠着陈氏兄弟及蒋经国的关系,吴绍澍被派去上海主持三青团、国民党党务等工作。 抗战胜利后,吴绍澍成了上海炙手可热的人物,身兼驻上海军政特派员,党部主任委员,三青团上海支团部干事长,江苏监察使,立法委员,上海市副市长、社会局长等要职。 吴绍澍身居高位后,和师父杜月笙的关系就微妙起来。吴绍澍的靠山陈氏兄弟和戴笠不和,这是公开的秘密,蒋经国向来厌恶帮会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吴绍澍决定主动和杜月笙决裂。 在杜月笙乘坐的火车即将到达上海北站时,吴绍澍指使手下,在车站贴满了反对杜月笙的标语,并召来不少人围在车站以做声势。 杜月笙得知上海市长、副市长都和他无关,火车站外又都是反对他的人和标语后,只得提前一站下车,灰溜溜的离开。 青帮耳目众多,当杜月笙得知幕后黑手竟然是他的门徒吴绍澍后,大为震惊。钱大钧、宣铁吾对杜月笙的态度也很是冷淡,尤其是宣铁吾,在就职后第一次见记者时,大骂青帮分子,矛头直指杜月笙。 宣铁吾还提出,凡是青红帮门徒,一律不见,一律不用。杜月笙曾带重礼登门拜访,却吃了闭门羹。 对钱大钧、宣铁吾,杜月笙是不敢硬碰硬的,他决定拿吴绍澍开刀,以发泄心中怒火。杜月笙的势力大不如前,想要扳倒吴绍澍,必须借助戴笠的力量。 针对吴绍澍多次在公开场合含沙射影的说杜月笙是“恶势力的代表”,戴笠特意举办了一次宴会,摆了三十多桌酒菜,地点就设在杜宅,来的人各方面都有。 戴笠在宴席上,当着众人的面,夸赞杜月笙,列举了不少“功劳”。参会者心领神会,知道这是戴笠主动替杜月笙站台。在场的人,大都清楚杜月笙和吴绍澍的恩怨,相比吴绍澍,他们更不愿意招惹戴笠。 就在戴笠、杜月笙要对付吴绍澍之时,上海富商邵式军的老婆向军统上海办事处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原来,吴绍澍在接收日伪产业时,将邵式军的一栋豪宅征用,作为临时办公场所。 邵式军的老婆还提供了一个信息:宅子中有四个大保险箱,一个里面装的是日军的军票,另外三个箱子都是金条、珠宝等贵重物品。豪宅被查封时,四个箱子也被封存,打了封条。 上海办事处负责人向戴笠报告后,戴笠大喜,马上派大特务毛森带着一批特务闯入宅子,搜查后果然发现四个保险箱。打开后,除了一个箱子放着已无任何价值的军票外,另外三个箱子都是空的。 戴笠根据毛森的搜查情况,认定三个箱子中的金条、珠宝等,被吴绍澍拿去。吴绍澍得知后,去见戴笠,遭到拒绝,他又托人转告戴笠,说其中有误会,三个箱子本来就是空的,里面的东西早被人拿走。 吴绍澍的解释无论真假,并不重要,戴笠要的只是一个由头罢了。吴绍澍心中不妙,想亲自乘飞机去重庆向老蒋解释或找人斡旋,但戴笠的速度很快,第一时间就向老蒋汇报。不待吴绍澍走,对他的免职令就下了,上海市副市长、社会局局长、党部主任委员等重要职务全部被免掉。 由于戴笠牵扯其中,在和杜月笙的争斗中,吴绍澍惨淡收场。

0 阅读:445
史记峰会

史记峰会

以史为鉴,通晓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