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一名外国婴儿在天津的一家医院出生。可他的父母因为着急要回国,直接把他

熹然说历史 2025-01-11 23:19:36

1938年,一名外国婴儿在天津的一家医院出生。可他的父母因为着急要回国,直接把他丢在了医院。 1938年,日本鬼子的飞机大炮轰得天津城里硝烟四起,连一向安逸的租界也不得太平。那时候,这个小婴儿才满月大,他爹娘便要匆匆逃回老家。为了能跑得快些,他们就把这个小娃娃扔在了教会医院里,一去不返。 小婴儿被遗弃在乱糟糟的医院里,连名字都没有,只有襁褓里包着他粉嫩的小身子。战火纷飞,城里乱成一锅粥,医院的大夫护士也顾不得照看他。眼看着这孩子就要在战乱中夭折,命运之手却伸了出来。 李端甫和赵秀珍夫妇正好路过医院,听到了小家伙凄惨的哭声。他们寻声望去,就发现了被丢弃的洋娃娃。尽管当时自己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可看见小生命就这么无助地挣扎,他们怎么也狠不下心放着不管。 于是,善良的夫妇俩把洋娃娃抱回了家,像亲生儿子似的,吃好的,穿暖的,样样不落下。夫妻俩宽慰自己:孩子那么小,指不定哪天他爹娘就反悔了,过来寻他呢。若有朝一日孩子要回国认亲,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可不能忘。 抱着这样的念头,李端甫和妻子便给洋娃娃取了个有意义的名字:"李忆祖"。这是希望孩子一辈子都记得自己是在中国长大的,不管最后是不是跟着中国爸妈,祖国的养育之恩都不能忘。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日本投降,鬼子走了,小李忆祖倒也平安长到了上学堂的岁数。为了给儿子找个稳当的读书地方,1946年,一家人举家迁到了北京。只是从小到大,李忆祖从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爹娘。 不过这并没影响他们一家其乐融融。虽说李端甫和赵秀珍也只是普普通通的穷苦老百姓,可对养子却视如己出,连户口也给上了。这份情义,比很多亲爹妈还要深厚。眼看着李忆祖一天天长大,老两口的眉头倒也舒展开了。 李忆祖这个洋娃娃虽然长着一副外国人的模样,心里头却是十足的中国通。上了学,他一门心思就扑在书本上,成绩出类拔萃,在那个洋人最牛的年代,他也算得上佼佼者了。只不过这孩子最受不了别人叫他"洋鬼子",他每次听了都急得跟个小猴似的,非要辩个明白不可。 邻里街坊没少议论这个洋娃娃,都纳闷他怎么就跟本地孩子缠上了呢。李忆祖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可他就是喜欢跟中国娃一块疯,整天捉迷藏、翻花绳的,乐此不疲。虽说相貌有异,可他从骨子里就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拿鼻孔瞧不起外国佬。 养父母看出了儿子的小心思,知道他在同龄人中有些自卑。为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他们常常给李忆祖讲中国的好,讲中国人的骄傲。听多了这些道理,再瞧瞧养父母对自己的爱护,李忆祖更加认定了中国人的身份。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李忆祖也不是个爱记仇的主儿。有同学不懂就问他,有活动就叫他,他也来者不拒,脸上总挂着笑。那个年代物资紧张,养父母省吃俭用供他念书,李忆祖自然不敢辜负。不仅争当学习标兵,课余还参加了学校里的地质学小组。 那时候,新中国成立才几年,到处都需要建设,政府号召大伙儿找矿探宝。一听说能为国家做贡献,李忆祖立马就来了精神,暗下决心非得学点真本事不可。他想,虽然相貌不像中国人,可骨子里流的是炎黄子孙的血,长大了一定要报效祖国。 李忆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成绩蒸蒸日上,最后还考上了大学。在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的人少之又少,李端甫夫妻俩自然是喜不自胜。 李忆祖在大学里学的是地质专业,一毕业就主动要求去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当时的新疆还很落后,条件也十分艰苦,去那儿可不是件轻松差事。养父母听说他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心里头自然万分不舍。 可李忆祖劝慰老人家,自己大了,该学会独立了。国家正处在建设时期,新疆那边更需要年轻人,他一定得去尽份力。就这样,李忆祖只身一人来到了这片辽阔的土地,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 刚到新疆,李忆祖就发现当地许多民族同胞和自己长得很像。一到考察队里可不一样了,他那副洋模洋样在一群国人中着实惹眼。队里问起他的来历,李忆祖总爱笑着说,别看我相貌不似中国人,可我骨子里流淌的是赤诚的中国心。 新疆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搞地质考察难上加难。李忆祖和战友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不怕苦不怕累。有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被大雨困在山里出不去,日子紧巴得很。 可再苦再难,李忆祖也没喊过一声怕。他干活麻利,不管是挖地还是搬器材样样在行,累了渴了从不叫唤。就这样,他跟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大家都亲切地称他"李大哥"。 常年在外,李忆祖把新疆的大山一座座跑遍了。他对这片土地的地质构造了如指掌,简直成了活地图。几十年如一日,他为祖国寻矿探宝,做着最朴实无华的工作。跟着他的脚步,一处处矿藏被发现,造福着中国人民。

0 阅读:16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