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冀中军区司令部陷入日寇重围,司令准备率部突围。突然,27团的1位排长跑出防守阵地,向日寇告了密。形势危急,司令拿着望远镜观察敌情,看清日寇的兵力部署后,反而不怒反喜。 1942年的冀中大地,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自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践踏在这片黄土地上,给冀中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在这样残酷的环境中,八路军冀中军区顽强地坚持斗争。他们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广大的平原地区开展抗日斗争,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冀中军区司令吕正操,就是这支英勇部队的领导者之一。吕正操同志具有丰富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实战经验。他审时度势,善于见机行事,指挥若定,既能冷静分析大局,又能当机立断,抓住战机。 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敌人机械化部队行动方便,火力投射范围广。我军缺乏充足的武器弹药,指战员后勤供给也很困难。 但在吕正操的带领下,冀中军区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小部队、分散活动、速战速决的战术,避实就虚,以弱胜强。一次次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打得日寇晕头转向,占领了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吕正操指挥的"百团大战"、白洋淀伏击战等战役,都充分展现了八路军英勇善战、不畏强敌的战斗作风。日军在冀中的"扫荡"、"蚕食"等军事行动,也一次次被粉碎于冀中军区的巧妙反击之下。 1942年6月,日军妄图一举消灭冀中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行动。日寇集结重兵,分路围攻我冀中军区,企图聚歼八路军主力部队。 吕正操司令率部刚刚转移到威县境内的掌史村,正准备休整部队,没想到日军突然杀到。眼看敌人步步逼近,吕司令当机立断,下令部队严阵以待。 就在这紧要关头,27团的一名排长竟临阵脱逃,跑到日军阵地投降。这个叛徒将我军的兵力部署和防御情况全盘托出,导致日军对我军的情况了如指掌。 形势万分危急,稍有闪失就可能全军覆没。但吕正操司令镇定自若,他冷静地观察着敌情,思考着对策。吕司令拿着望远镜,仔细察看日军的动向。 只见日军摩拳擦掌,蓄势待发,但部署却略显松散。吕司令敏锐地洞察到,日军可能并没有完全相信那个叛徒的情报。 日军显然是想先以少量兵力前来试探,确认我军的实力,然后再大举进攻。吕司令顿时眼前一亮,计上心来。 他立刻制定了反击计划:初期只用少量兵力抵挡敌人,伪装成我军势弱。同时暗中调集主力,伺机发动突袭,给敌人迎头痛击。 果然不出所料,日军派出一个中队,大摇大摆地杀到村外,甚至连战斗队形都没摆好。我军岿然不动,只是以步枪射击还击,更加迷惑了敌人。 日军见状,信心大增,又陆续调来增援部队,发起新一轮进攻。双方激战到天黑,日军仍没能攻下村庄,只好龟缩村外,等待明天总攻。 这正中吕司令的下怀。趁着夜色,吕司令调集精干力量,神不知鬼不觉地包抄到敌人侧后方。27团全体将士,在烈火烧身的危急关头,个个悍不畏死,誓与阵地共存亡。 半夜三更,吕司令下达了反击号令。我军猛然发起突袭,手榴弹、迫击炮、轻重机枪一齐开火,铺天盖地打在敌人头上。还在酣睡的日军顿时乱作一团。 我军抓住战机,发起近战肉搏。彪悍的八路军战士,挥舞着大刀长矛,白刃格斗,血战到底,所向披靡。仅仅一个小时,就歼灭日军5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吕正操司令以十分艰难的条件,凭着机智勇武,化险为夷,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巧妙地粉碎了日军的围攻。我军创造了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奇迹,赢得了掌史村伏击战的重大胜利。 掌史村伏击战的胜利,鼓舞了整个冀中军民的斗志。人们看到,八路军是一支多么骁勇善战的队伍,吕正操司令是一位多么出色的指挥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他们始终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百折不挠,屡战屡胜。 然而,抗战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两年后的1944年6月,日军企图再次实施"铁壁合围",妄图彻底消灭冀中抗日根据地。我冀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同志,不幸被敌人包围,壮烈牺牲。 常司令身中27枪,鲜血染红了冀中大地。他以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常司令麾下的23团、30团也相继遭受重创,这是冀中根据地最为悲痛的时刻。 但正是有了常德善司令这样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才铸就了冀中军区英勇不屈的战斗意志。将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锤炼出钢铁般的意志品质,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在残酷的斗争中,冀中军民孕育了吕正操、常德善这样一批又一批英雄儿女。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品格。
抗战中,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笑道
【3评论】【6点赞】
我心飞翔
叛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