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2日傍晚,王耀武带残部来到南京下关江边,却发现没有船只,危急之

麒阁史观 2025-01-10 22:12:54

1937年12月12日傍晚,王耀武带残部来到南京下关江边,却发现没有船只,危急之时俞济时派来了一艘小火轮。 淞沪会战打响后,俞济时的58师和王耀武的51师合编为74军,俞济时任军长,58师师长由副师长冯圣法接任。 51师、58师都是甲种师(两旅四团制),加上军部直属部队,新组建的74军有三万二千余人。74军的两个师,一个投入了罗店,一个投入了蕰藻浜,都是当时打得最惨烈的战场。 上海沦陷后,74军退入南京一带休整,此时全军兵力仅剩一万七千余人,就这还是几次补充兵员后的人数。即便如此,74军的两个师,也是守卫南京的各师中,建制相对完整的两支。 俞济时到南京后,去见蒋介石,说74军在淞沪会战中伤亡过大,残余的士兵至少三分之一是新补充的,希望能允许他率部到后方休整,待整训结束恢复战斗力后,再派去一线作战。 老蒋拒绝了俞济时的请求,指令74军必须参加南京保卫战。本来,74军驻守在淳化镇一带,老蒋在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等人的陪同下视察南京防务,在经过牛首山时,见这里防守力量不足,便改调58师驻守。 冯圣法率58师到牛首山后,一面下令部队抢修工事,一面去电唐生智,请求给官兵尽快发放冬装。唐生智虽答应了,但直到战斗打响,冬装也没有拨来。 这倒也不全怪唐生智,他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米之炊。其余守城部队和58师情况类似,都面临着缺衣少弹的情况,只是情况严重程度不一罢了。 王耀武的51师这边,起初打算利用淳化镇此前修筑的”国防工事”来阻击日军,不想工事质量很差,构造也不合理,王耀武不得不让官兵强化和改造原有工事。 老蒋在离开南京前,召集主要将领开会。会后,俞济时来找王耀武,询问他的看法,王耀武直言说:“南京是要守的,但不应留这么多部队。” 俞济时问:“留部队多不好吗?” 王耀武说:“淞沪会战,我们的兵力是日军的三倍,但还是失利。南京守军名义上有十多万,但无论是74军,还是桂永清的教导总队,以及36师、87师、88师等,都在淞沪会战元气大伤。喘息未定,就要和兵力、火力占据优势的日军作战,恐怕很难守住。” 俞济时说:“这是委员长的命令,让我们务必血战,尤其是紫金山、雨花台等要点必须死战不退。” 王耀武叹气说:“南京易攻南守,外围太大兵力少容易被突破。一旦陷入困死孤城,就是死棋了,我不是怕死,只是官兵不该这样徒遭损失。” 12月8日,日军对南京外围阵地发起全线进攻,激战至9日,外围阵地大部丢失。唐生智下令74军等部,退入城内坚守。 唐生智这个命令是有问题的,具体到74军的防区,淳化镇主阵地被日军攻破,防守的51师一个团大部伤亡,因此该师可以退入城内。但58师在牛首山,顶住了日军连番进攻,主阵地并无丢失,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控制住牛首山,可以牵制日军大量兵力,减轻守城部队的压力,让58师全师退入城内,实属不应该。 12月12日清晨,正在水西门督战的王耀武,接到旅长李天霞打来的电话,说友军八十八师守城墙的部队全部战死了,大批日军爬上了城墙。 王耀武说:“这个时候了,你还请示我干什么,马上带着部队把口子堵住啊。” 李天霞亲自指挥部队反攻,和日军反复拉锯,一直打到了下午五点多。 王耀武见李天霞旅快堵不住日军了,而周志道旅的阵地也岌岌可危,很是焦急,这时俞济时打来电话说:“唐长官通知师长以上将领开会,恐怕有重大事情宣布。” 王耀武说:“我这边战事正紧张,就不去开会了,军长切记,唐长官若在会上说的是放弃南京的事,那么船只就是大问题,提前没有准备,不好办的。” 俞济时说:“佐民(王耀武的字)你放心,若真是让撤退,我把谁丢了,也不会丢下你。” 唐生智在人来的差不多后,向众人宣布了撤退命令,并给在场军官分发了油印好的突围计划。 俞济时见事情紧急,回到军部后,在带着直属部队过江的同时,派参谋给王耀武、冯圣法送去手令,让尽快带着残部过江。 王耀武接到命令后,让少数部队留守阵地,带着残余主力向挹江门走去。由于撤退命令是仓促间下达的,让各部队长自行组织,无高一级的长官作战协调,加之唐生智在此前,以阻止守城部队逃过江为由,将渡江船只收缴,导致撤退很快变成了溃逃。 王耀武带着手下,好不容易过了挹江门,来到下关江边,只见黑压压的都是官兵,却只有几艘船可供运载。 就在王耀武无计可施的时候,军部的张副官从人群中挤了出来,拉着王耀武说:“王师长,你可让我一通好找。俞军长和冯师长他们都过江了,你带着人去浦口,那里有一艘小火轮,可带你们过江。” 原来,俞济时提前做了准备,他去找了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表叔俞鹏飞,要来了一艘小火轮。小火轮每次只能装三百多人,但经过一夜的往返,在南京城破前,还是将七十四军残余的官兵,大部分运过了江。 12月13日清晨,俞济时还想让小火轮再运一些士兵回来,但在江中遭遇日军军舰拦截。南京城内,随着日军的进入,已成炼狱。

0 阅读:2
麒阁史观

麒阁史观

史明如镜,照亮现实,亦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