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体无人能看懂,请来专家辨认后,发现内容也谬以千里

小泰爱娱 2025-01-10 18:38:54

2009年,四川一考生高考作文字体无人能看懂,请来专家辨认后,发现内容也谬以千里,最后只得了6分,可没想到的是,最终他却被四川大学破例录取,然而没过多久,教他的老师就辞职了:“学风浮躁,不愿再教。” 2009年,一名来自四川的高考考生黄蛉因在作文中使用甲骨文、金文和篆书等古文字,使得他的作文几乎无法被阅卷老师理解。 最终,这篇充满古韵的作文虽然展示了他对古文字的深厚造诣,却因跑题严重而仅获得6分。尽管如此,这名考生在高考成绩相对平平的情况下,意外地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了该校研究古文字的学生。 然而,这一切并未为他带来长久的学术辉煌。进入大学后,黄蛉逐渐迷失在天赋与名气之间,最终在与导师的关系恶化后,失去了学术上的指导。最终,他的光环褪去,未能如预期一样取得卓越的成就。 黄蛉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反叛”的冲动,这种冲动可能源于对传统教育体制的质疑,也可能是对自己才华的过度自信。 从黄蛉的遭遇可以看出,才华和创新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尤其在一个严苛的学术环境中。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 黄蛉的成功并未因一时的才华而持续,他也未能在导师的指引下坚持自己的学术道路,最过早的自满和浮躁让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这对于当代学子而言,是一个宝贵的教训:真正的成就并非短期的突破,而是长期的沉淀与磨砺。 虽然个体的特殊才能值得肯定,但教育体制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而非单纯地将某一方面的才能作为衡量标准。 学生在获得一时的认可后,仍需保持谦虚和努力,只有脚踏实地地追求学术,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0 阅读:56

评论列表

法外狂徒

法外狂徒

1
2025-01-10 20:29

个人觉得,应该零分

小泰爱娱

小泰爱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