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总是滞后的,除非它匹配了你的经验。就像你读一本书时看见的某种观点...

花红情感 2025-01-10 15:14:12
理解总是滞后的,除非它匹配了你的经验。就像你读一本书时看见的某种观点,听见过的某种惊世骇俗的言论,那时你也许会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可能会嗤之以鼻,因为它偏离你的经验太多太多,多到荒唐和滑稽。但在很多年以后,当自己有类似的经验发生时,你会突然追溯到某个人,某句话,仿佛那一刻才真正理解了对方为什么会那样说。 这可能是一种语言学意义上的孤独,或者说,它就是一种情感孤独,因为经验的不可分享,难以分享。正因如此,人与人之间在物理上交汇,却又在情感和经验上错位。比如有人说自己希望更早的介入某个人的生命,倘若那时候ta还愿意相信,而非像现在这样防守和淡漠。而另一个人则期望更晚遇见另一个人,倘若那时候的ta变得更加成熟,而不是任性在另一个人无力负担的疲惫中。 我见过太多亲密关系的样本,那些一开始就相互吸引,彼此都相互在意和忠诚着的人,ta们有足够的理由在一起,也应该在一起,只不过偏偏因为一些经验的错位,因为那滞后的懂得,ta们不能在一起。直到某一天,当一个人补足了某些经验时,直到那个有关匮乏和不安全的空洞得到填补,另一种更为关键的需求开始显现时,那时候才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只是那一刻的自己已不再意气飞扬,已经不再习惯于风险,已经熟练了权衡,并能被“接受现实”这四个字所抚平,极偶尔也会在另一种澄明也心不甘的心境下体验到抗争和不屈——这种拉扯化作了一个成年人在感叹人生之苦时最绵长的注解。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大部分时候,人们会痛快于自己的分离,至少在今天所看到的各种情感分享中,很少再有人会去缅怀和遗憾,人们只是将其快意叙事,恩怨分明。因为微妙和复杂意味着难以摆脱,那时的自己尚且还不能识别真诚和伪装,识别不了暂时和长久,不知道两个真实的生命深度交汇后所涉及的变量,以及最重要的那个参数是否存在。 也许只有觉知才能让一个人看透连续变化背后那不变的内涵,这种经验通常在很晚以后才到来,在一个人受伤后,失望后,却又在安全和信念重建后,在离开安全岛重新驶入外海的过程中,在不想委屈自己,也不想孤独的对自己的真诚中。那时候一个人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也不会盲目怀疑什么,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还值得争取,也知道什么样的东西应该早早放下,也只有在这种觉知下,一个人才开始承担自己的全部命运,才有真正握住自己幸福和痛苦的力量。

0 阅读:1

评论列表

葫芦君

葫芦君

2
2025-01-10 19:43

是的,认知不同,理解不同,做出的决定就不同

花红情感

花红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