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钱三强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没想到这位老人就是曾培育出79名科学院士的叶企孙。一代大师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地步呢?
1972年,钱三强在北京中关村的大街上,意外地遇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这位老人步履蹒跚,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身穿破旧的棉袄,脚下是一双裂了口的棉鞋。
尽管岁月的侵蚀让他不复当年风采,但那眉眼间的一抹熟悉深深刺痛了钱三强的心。他愣在原地,随后快步上前,脱口而出:“叶老师!”
这位老人,正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叶企孙。
他曾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奠基人,培育出了7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3位参与“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在内的无数科学巨匠。然而,此刻的他,竟沦落至大街乞讨为生。
叶企孙1898年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异常。他于1918年赴美留学,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珀西·布里奇曼,凭借精准测定普朗克常数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物理学界崭露头角。1923年,他怀揣报国之志毅然回国,受聘于清华大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彼时,中国的科学教育尚在起步阶段。叶企孙担任清华物理系主任后,从零开始建设物理系。他四处延揽人才,不惜自降工资邀请吴有训、萨本栋等优秀学者任教。
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筹建实验室,引入国际先进教材,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科学人才。在他的努力下,清华物理系成为了中国物理学的摇篮。
叶企孙严格治学,却对学生关怀备至。他破格选送年仅19岁的李政道赴美深造,并叮嘱他:“你要努力读书,将来报效祖国。”他更是慧眼识珠,推荐初中文凭的华罗庚进入清华任教,并支持他远赴英国进修。叶企孙不仅传授知识,更以言传身教塑造了一代代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
叶企孙始终认为,基础科学是科学进步的根基。他不仅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还主导创建了清华理学院,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他曾说道:“只有科学土壤肥沃,才能孕育真正的人才。”
此外,叶企孙还积极推动“教授治校”改革,倡导学术自治。他认为,大学应由懂学术、懂教育的人管理,而非外行干涉。通过这一改革,清华大学在学术自由和教育独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奠定了基石。
熊大缜是叶企孙最为看重的学生之一。1938年,熊毅然投身冀中抗日事业,但因政治斗争被错误指控为间谍,并在没有经过正式审判的情况下遭遇不幸。这件事对叶企孙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每逢端午,吾想到大缜,心中如刀绞。”
熊大缜的离世不仅让叶企孙深感痛惜,也让他对复杂的政治环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多年后,这段经历成为他在特殊历史时期被牵连的间接原因。
然而,这位对中国科学教育贡献卓著的大师,却未能摆脱时代的风云变幻。1950年代起,叶企孙逐渐淡出科研与教育一线。
到了1967年,在特殊历史时期,他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捕入狱,饱受审讯折磨。叶企孙本就患有口吃,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他的病情愈发严重,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1969年,叶企孙获释,但却失去了工作与经济来源。他被迫离开清华园,居无定所,依靠乞讨度日。曾经的学界泰斗,如今却成为街头流浪的老人,这巨大的反差令人唏嘘。
那一天,钱三强望着眼前的恩师,百感交集。钱三强是叶企孙最为得意的学生之一,彼时已是中国原子弹工程的重要负责人。
看到老师落魄至此,他满怀悲痛,试图将叶企孙接回家中赡养。然而,叶企孙却连连摆手,用颤抖的声音说道:“别认我,别连累了你!”
钱三强心如刀绞,却无法反驳。他知道,叶企孙此举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在那个年代,任何与“问题人物”的接触,都可能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叶企孙的一句“躲我远远的”,是对学生深沉的关爱,却也道出了他内心的悲凉。
叶企孙在被捕入狱期间,始终保持着君子风范。他坚持科学家的操守,面对审讯时多次表示:“我是科学家,我说的都是真话。”
然而,长期的精神折磨让他出现了幻听,甚至认为自己的生活被监视。他的侄子试图劝解,但叶企孙平静地回应:“不是幻觉,是你听不到。”即便如此,他从未向外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只是默默承受,将痛苦埋藏在心底。
晚年的叶企孙生活窘迫,但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他终身未娶,将全部精力奉献给教育与科学事业。在离开清华园后,他靠阅读古籍和写日记排遣孤独。熟悉他的人回忆:“他坐在藤椅上,翻看古书,神情安然,仿佛外界的苦难与他无关。”
1977年,叶企孙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享年79岁。他的一生,犹如一株伟岸的大树,尽管被风霜摧折,但其扎根深处的精神却化作了无数科学巨匠的成长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