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8军路过湖北枝江的时候,收留了一个在街头流浪的16岁孤儿,他最终成为了38军112师334团6连9班的一名普通的战士。 1933年的冬天,在湖北省枝江市问安镇袁码头村,一个名叫潘天炎的男孩出生了。这个男孩从记事起就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只知道自己是一个孤儿。 1939年的时候,潘天炎六岁了,他开始学着给地主家扛米袋。因为年纪太小,一袋米他要反复歇好几次才能送到位,往往干完活只能得到半碗剩饭。 十二岁那年,他开始在街边摆起了擦鞋摊。一双破旧的木刷子,一块擦鞋布,一个装黑鞋油的破罐子,就是他全部的家当。 1947年,十四岁的潘天炎已经学会了在集市上找活干。早上天不亮就去菜市场帮商贩挑担子,中午到饭馆门口等着帮客人跑腿,晚上就去码头帮卸货的船工看守工具。 1949年,他遇到了一个收破烂的老人,跟着对方学会了修补破锅、补鞋底的手艺。这让他的生活稍微有了着落,至少不用再饿着肚子睡觉了。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49年的九月,当时他已经十六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的部队路过了枝江。 1949年9月的一天,38军部队途经枝江时,发现了在街边补鞋的潘天炎。部队里正好缺少修补工具的人手,就把这个瘦小的少年收留了下来。 刚进部队时,潘天炎分配到了后勤组,负责给战士们修补军装和军鞋。他干活认真仔细,从不偷懒,很快就得到了战友们的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部队开始系统练兵,潘天炎也被调去参加军事训练。在训练场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的枪支,开始学习瞄准和射击。 训练中他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尤其是在使用轻机枪方面。因为身材瘦小,他能快速转移阵地,很适合担任机枪手的角色。 1950年,潘天炎被分配到38军112师334团6连9班,成为一名机枪副射手。在部队里,他不仅学会了作战技能,还学会了认字写字。 同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十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潘天炎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出国作战的命令。 刚到朝鲜战场时,潘天炎所在的班组主要执行警戒任务。他们要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在积雪很深的阵地上站岗放哨。 他们开始参与到正面战斗中。第一次遭遇战中,潘天炎配合机枪手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立下了第一个战功。 在战场上,他逐渐掌握了战斗经验。白天观察地形,熟记每一处可以利用的掩体;晚上研究敌人的作战习惯,总结进攻和防守的规律。 1951年初,部队开始准备第四次战役。这时的潘天炎已经能够独立操作轻重机枪,成为班里的一名技术尖子。 到1951年,潘天炎已经参加过多次战斗,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班里,他经常负责火力最强的机枪阵地。 1951年,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打响,38军奉命在汉江南岸布防。潘天炎所在的9班接到命令,要在256.4高地设防,阻击美军的进攻。 高地上的战斗异常激烈,美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和火力。9班在坚持两天两夜后接到转移命令,准备向主阵地撤退。 就在班里战士转移的关键时刻,潘天炎因为内急去了后方。等他回到阵地时,发现战友们已经撤离,而美军正在向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面对这种情况,潘天炎立即利用战友留下的武器弹药组织防御。他在阵地上收集了大量手榴弹,并找到了一挺完好的机枪。 第一波进攻开始时,美军不知道阵地上的实际兵力,采取了谨慎的试探性进攻。潘天炎利用地形优势,巧妙地转移射击位置,让敌人误以为阵地上有多个火力点。 在打退两次进攻后,美军开始用大炮轰击阵地。潘天炎利用工事里的坑道来回穿梭,躲避炮火的同时寻找反击的机会。 美军第三次进攻时,派出了一个排的兵力。潘天炎采用了老兵教给他的战术,用捆绑式手榴弹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陷阱。 第四次和第五次进攻中,美军出动了坦克配合步兵。潘天炎选择集中火力打击步兵,逼迫坦克无法继续前进。 在第六次进攻时,美军采取了分散渗透的战术。潘天炎通过制造声响迷惑敌人,让他们误判了防守兵力,成功瓦解了这次进攻。 随后的第七次和第八次进攻中,美军火力更加猛烈。潘天炎通过不断变换射击位置,合理分配弹药,成功坚持到了最后。 在第九次进攻前,美军对阵地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炮击。潘天炎在弹药即将耗尽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在阵地上。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增援部队赶到,美军的进攻被彻底击退。这场战斗中,潘天炎一人击毙敌军三十多人,为部队赢得了宝贵的防御时间。 战后,潘天炎的事迹在全军传开。他先后荣立大功两次、小功两次,被授予"青年英雄"称号,并获得了朝鲜人民共和国军功章。 1953年,潘天炎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这个曾经在街头流浪的孤儿,成为了全军官兵学习的榜样。 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年英雄潘天炎》连环画,他的故事在全国广为流传。38军文工团还创作了以他为原型的文艺节目。 1970年,37岁的潘天炎因病去世。
1949年9月,38军路过湖北枝江的时候,收留了一个在街头流浪的16岁孤儿,他最
爱吃凉历史
2025-01-07 18:31:48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