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一直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同治究竟死于天花还是梅毒?以前认为是梅毒,现在更多证据表明是天花,哪个更丢脸? 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历史学家一直存在争议,根据清廷给出的答案只有5个字“崩于养心殿”,似乎有遮掩的嫌疑,而清廷重臣翁同龢在书中记载:“实患梅毒,非天花尔。”很多史学家因此认为同治死于梅毒。 这个逻辑是说得通的,在慈禧的压力下,郁郁不得志的同治皇帝喜欢上了逛青楼,不幸染上梅毒。 但是清朝时期是一个宫廷礼仪十分森严的朝代,皇帝想要出宫去逛青楼,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近几十年的历史研究都倾向于是天花。 根据《万岁爷进药底簿》的档案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发病到去世时的诊脉、用药情况,基本可以肯定,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 在1979年,中国相关专家对同治皇帝的病情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权威结论,同治死于天花。 既然同治的死因是因为天花,为何清朝史官在记载此事时没有明确记载呢?因为死于天花与死于梅毒同样丢人。 我们知道天花病毒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病毒,受感染者在几天之后,后出现高烧、头疼、萎靡不振等症状,对人的攻击性很强,有的人能挺过来,并终身免疫,而有的人很有可能就此被带走。 有专家表明,导致美洲印第安原住民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很有可能就是欧洲人带来了天花,关于天花病毒最早的记载在公元前1156年,感染者为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由此可见,古代非洲大概是天花病毒的源头。 在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方的交流增强,天花病毒很有可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天花病毒好像只在中原存活,明朝时期,深受各种病毒侵蚀的中原人百思不得其解,天花病毒为何不在游牧民族内传播呢?有医学家甚至给出了“北虏不出痘”的“医学论断”。 当然,这种谬论在满洲入关后就被打破了,因为满洲人进入关内后,便开始大量患天花,在满洲人入关后,曾一度遭受天花的肆虐,顺治帝福临就是因感染天花而去世。 那么,为什么天花之前没有在游牧区传播开来呢?主要是因为游牧民族生活地区地广人稀,大家都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再加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使得病毒无法大范围传播。 然而因为没有天花抗体,反倒是满洲人无法应对天花,根据数据统计,中原人感染天花后会有百分之三四十的死亡率,而满洲人感染后多达百分之八九十的死亡率。 在顺治帝临终前选择皇位继承人时,一度十分犹豫,这时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建议顺治立康熙为皇帝,因为康熙之前得过天花,并生存了下来。 康熙对天花病毒的厉害是有着深刻的感受的,他的父亲因此而死,他的兄弟姐妹中也有不少因此而死,他早期所生的子女也有几位因感染天花而死。 皇室尚且如此,民间自然更加严重,当时民间流传“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 为了维系大清王朝的统治,康熙决定与天花病毒做抗争,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不乏对天花患者进行隔离等措施。 当然,这种办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康熙让太医院设立专门攻克天花的部门,寻找治疗天花的办法。 经过一番努力后,太医院从南方民间了解到一种种痘之法,这个方法简单解释就是从感染天花的病人身上提取天花病毒,然后让弱化的病毒植入正常人的鼻子里,很快正常人会得天花的症状,但是病毒已经弱化了,不至于致命,而这个正常人也就有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经过小范围的试验后,康熙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种种痘的方法,很快清朝在对战天花病毒病毒战役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至少在同治皇帝之前,没有哪个皇帝是被天花带走的。 当然,清朝时推广的种痘法并非是成功率百分百的,因为有的人可能无法抵抗即使轻微的天花病毒,导致种痘失败,人也因此没了。 后来清朝的种痘技术通过沙俄传播到西方,一个英国的医生从牛的身上发现一种病毒,这种病毒类似于天花病毒,但是病毒性更弱,感染这种病毒后,同样也不会感染天花。 此后,西方人便发明了“牛痘法”来预防天花,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西方人又发明了更安全的牛痘疫苗,对人类战胜天花病毒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在中晚清时期,牛痘疫苗如舶来品回到中国,受到了民间的极大欢迎,然而清朝皇室顾及到颜面,并没有接受这种新式种痘方法,依然采取旧的种痘方法。 咸丰帝在种痘时就差点接种失败,好在御医们给抢救了回来,但是脸上也如康熙一样,长满了麻子。 更为可怕的一件事是,由于民间大量采取牛痘种植法,使得天花病毒爆发的次数减少,而清朝皇室却常常因为种痘而有患天花的风险,因此便将康熙制定的皇帝必须接种天花病毒的规定抛开脑外,清朝后期的皇帝便已不再种痘。 如果历史学家最后证明同治皇帝确实死于天花,便再次证明清朝统治者在面对新鲜事物时的保守有多可怕,有时候杀死人的并不是病毒,而是愚昧。 大家认为,同治皇帝死于梅毒或者天花,哪种结果更丢人?
史学家一直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同治究竟死于天花还是梅毒?以前认为是梅毒,现在更多
叨客文史呀
2025-01-07 16:32:49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