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陈家时,8岁的陈子善怒吼道:“我祖父陈德为你挡了9箭,我父亲也为大明战死沙场,为何要抄我家?”朱元璋也不恼,反而微微一笑说:“我只是抄了你的家,你应该感谢我才对。” 在明朝开国之前,安徽凤阳的陈德和朱元璋早已相识。两人不仅是同乡,更有着表兄弟的血缘关系,在贫困年代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正德十三年,朱元璋的势力逐步扩大,成功攻下定远。陈德带着几十名乡勇前来投奔,为朱元璋的军队注入了一支生力军。 陈德生性勇猛,擅长骑射,更懂得带兵之道。在朱元璋麾下,他很快就成为了一员独当一面的大将,负责统领千人队伍。 1363年的潘阳湖之战,是陈德军旅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战。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水军在此展开激烈交锋,敌我双方你来我往,战况异常惨烈。 就在这场水战中,朱元璋的战船不慎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率领精锐直扑而来。陈德见状立即率部驰援,与敌军展开肉搏战。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斗中,陈德身中九箭仍不退缩,用血肉之躯为朱元璋筑起了一道人墙。最终,朱元璋转危为安,而陈德也因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洪武三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后,追记陈德战功,封其为临江侯,赐予一千五百石食禄。这一年,陈德又在古城与蒙元残部展开激战,一举俘虏敌军八万人。 洪武五年,陈德随同大将冯胜北上征讨北元。在别笃山一战中,陈德率军奋勇冲杀,斩获敌军数万,收复了大片甘肃地区。 次年,陈德又亲率大军征讨朔方,在三岔山大败敌军,生擒了敌军副帅失剌罕。当年秋天,他又在答剌海口一战中斩敌六百余人,俘虏五十四人。 洪武十年冬,年近半百的陈德因年轻时的箭伤复发,在凤阳老家与世长辞。朱元璋下令朝廷罢朝三日,以示对这位功臣的哀悼。 陈德的长子陈镛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在承袭爵位后继续驻守边疆。他率军征战十余载,最终也为大明的疆土扩张付出了生命。 洪武十三年,明朝政坛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这场风暴的中心人物是当时的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掌管中书省十余年,权力极大,朝中大小政务几乎都经过他的手。朱元璋认为胡惟庸结党营私,暗中培植势力,意图谋反。 这场政治清洗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株连人数之多令人震惊。据史料记载,因胡惟庸案被牵连的人数达到三万余人,其中不乏开国功臣。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前已经去世的陈德,也被追究"擅权枉法"的罪名。朱元璋下令追查陈德生前的所有行为,称其在征战西方时有过失。 这个所谓的"过失",正是指当年陈德在潘阳湖水战中救驾的那一战。朱元璋认为陈德当时延误战机,与胡惟庸有所勾结。 陈德的爵位被追回,家产被抄没入官。陈家上下,从老到小无一幸免,所有财物都被收归国库。 当时年仅八岁的陈子善,是陈镛的独子,也是陈德的长孙。在官兵抄家时,小小年纪的他站出来质问朱元璋。 陈子善提到了祖父陈德为救驾身中九箭的功劳,也讲述了父亲陈镛为大明战死沙场的忠诚。面对这个孩子的质问,朱元璋却报以微笑。 朱元璋的回答:"我只是抄了你的家,你应该感谢我才对。"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耐人寻味。 在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开始清除那些在开国之初跟随他打天下的老部下。 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十四年间,朱元璋以各种名义清洗功臣。据统计,这期间被处死的人数高达四万五千余人。 这些被清洗的功臣中,不少人都是昔日与朱元璋出生入死的战友。他们的结局与陈德一样,即便立下赫赫战功,最终也难逃被清算的命运。 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是为了巩固皇权,为太子朱标扫清政治障碍。然而这种大规模的清洗行动,却在军队和朝廷中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朱元璋大规模清洗功臣的行为,在短期内确实达到了他巩固皇权的目的。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却为大明王朝埋下了难以预料的隐患。 在军队中,将领们不再敢主动建言献策,只求保全自身。许多有才能的将领纷纷告老还乡,以避免卷入朝廷纷争。 这种消极避责的风气,直接影响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边疆将领们在面对外敌时,往往缺乏主动出击的勇气,生怕一旦失利就会被朝廷问罪。 朝廷内部,大臣们也都噤若寒蝉,不敢有任何越权之举。政务处理变得日益保守,官员们更关心如何自保,而不是如何把事情办好。 这种政治氛围的转变,为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当年朱棣起兵时,许多将领选择了观望或倒戈,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陈家的后人在这场政治清洗中,失去了所有的荣耀与财富。陈子善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从此沦为平民,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的地位。 陈家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明初年间,几乎所有开国功臣的家族都经历了类似的命运。他们的后人要么选择归隐田园,要么远走他乡另谋生路。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能成事,黄巢李自成就失败了呢?
【19评论】【20点赞】
烟梦水香
鸟尽良弓藏,忘恩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