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日,一位70岁的老人独自走在大街上,他的脖子上挂着一张纸制的《寻人启事》,惹人注目。只见上面醒目的标注道:寻“ 老营长张拴奎及家人‘’。 2023年4月初的一天,山西大同市的街头,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正独自走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上。他身形略显佝偻,但步伐坚定。最引人注目的是他脖子上挂着的一张纸制"寻人启事",上面工整地写着"寻老营长张拴奎及家人"几个大字。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有的指指点点,有的默默注视,更有热心人上前询问详情。这位老人就是从河南郑州千里迢迢赶来的丁为民。 时光倒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16岁的丁为民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了济南军区第68军某工程兵部队的一名普通战士。那时的军营生活艰苦而充实,年轻的丁为民怀着满腔热血投入到部队建设中。在一次青岛国防工程施工过程中,他不幸受伤,伤势十分严重,被紧急送往青岛141野战医院抢救。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丁为民最终转危为安。 为了进行更好的康复治疗,丁为民被转往徐州战区88中心医院。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此后影响他一生的人物——张拴奎营长。张营长不仅仅是一位军事主官,更像一位慈父,经常抽空来病房看望丁为民。每当丁为民因伤痛难耐而消沉时,张营长总能用朴实的话语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医院康复期间,张营长充分考虑到丁为民的身体状况,主动为他申请调整工作岗位。就这样,丁为民被调到营部担任通信员。从此,两人的关系更加密切。在日常工作中,张营长不仅教导丁为民业务技能,还经常关心他的生活起居。那段时光,成为了丁为民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 1975年,丁为民退役时与张营长道别。谁知这一别,就是近半个世纪。从1985年开始,丁为民就开始寻找张营长的下落。他先是通过写信询问,后来又尝试拨打长途电话。1989年,他再次展开寻找,可依然没有任何消息。到了2011年,已经退休的丁为民发动老战友们帮忙打听张营长的消息。 经过多方打听,丁为民得知张营长已转业回到山西省大同市。他随即联系了大同日报社、大同铁路分局等多个单位,希望能够得到张营长的消息。然而,这些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虽然始终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但丁为民始终没有放弃。即便预感到90多岁的老营长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他仍然决定亲自前往大同市寻找。 就这样,古稀之年的丁为民,带着对老营长的思念之情,只身来到了大同。他走街串巷,不放过任何可能的线索。每天早出晚归,脖子上挂着那张简单的寻人启事,像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诉说着一位老兵对昔日长官的深深怀念。 在大同市的街头巷尾,丁为民的身影每天都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当地的退伍军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伸出援手,帮助打听张拴奎营长的下落。街坊邻里看到这位执着的老人,也都热心地提供线索。有人说在某个社区见过姓张的退伍老军人,有人则记得几年前听说过类似的名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4月7日,经过多方打听和多位热心人的帮助,丁为民终于获得了关键性的突破——他找到了张拴奎营长家人的联系方式。颤抖着拨通电话的那一刻,传来的却是令人心痛的消息:老营长已于2015年离世。电话那头,是张营长的子女在讲述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得知这个消息后,丁为民立即表示要去祭拜老营长。第二天一早,张营长的子女便开车带着丁为民前往墓地。墓地位于城区三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山坡上,周围环境幽静,绿树成荫。丁为民特意准备了鲜花和祭品,这些都是他昨晚连夜张罗的。 来到墓前,丁为民的动作格外庄重。他先是按照部队的"内务"条例,立正站好,向老首长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接着,又按照传统礼仪,向老营长深深鞠躬。在军礼和传统礼仪的交织中,体现出军人的气质和对长辈的尊重。 站在墓碑前,丁为民向老营长诉说这些年来的思念。他回忆起老营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荣历史,讲述着老营长在和平年代为部队建设作出的贡献。作为一名普通的通讯员,丁为民一直铭记着老营长的教诲和关怀。 在场的张营长家人听着丁为民的讲述,也不禁深受感动。他们从丁为民的话语中,更深入地了解了父亲在部队时的另一面——不仅是一位严格的军事主官,更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长者。时光荏苒,48年的寻找终于画上了句点,但军人之间的这份情谊却永远留存。 这份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寻找,不仅是一个老兵对长官的追寻,更展现了军人之间纯粹而深厚的情谊。它告诉我们,在军营里培养出来的责任感和情义,是任何岁月都无法冲淡的。丁为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本色,什么是永不褪色的军营情。 最后,丁为民在墓前摆好祭品,斟上一杯酒,代表着所有战友对老营长最后的致意。这一幕,定格成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在春日的暖阳下,完成了他近半个世纪的寻找之旅。这个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军人荣誉的丰碑之上。
2023年4月1日,一位70岁的老人独自走在大街上,他的脖子上挂着一张纸制的《寻
自由的百灵鸟
2025-01-06 16:14:08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