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360亿又如何,哪怕花3600亿,对撞机也必须造一台出来”2012年,两个在学界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爆发了一场巨大的争吵,起因竟是为了一台至今也没有多少人见过的机器。 提到物理学界,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爱因斯坦、牛顿这样如雷贯耳的大名。可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两位主角,虽然没那么出圈,但在学术界同样地位超然。他俩就是王贻芳和杨振宁。 这两位物理学泰斗级的人物,年纪相差了20来岁。王贻芳是典型的科研"干实事儿"派,一辈子都泡在实验室里。他领导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可是在国际上赫赫有名。而杨振宁呢,他的履历比较传奇。早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还和李政道一起提出了著名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总之,放眼国内外,他俩在各自领域都是一方诸侯,真正的物理学"大佬"。 可就是这么两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2012年的时候,竟为了一台叫做"对撞机"的大家伙,吵了个不可开交。王贻芳坚持认为,我们国家必须建一台自己的大型对撞机,哪怕花再多钱也在所不惜。而杨振宁则大力反对,他觉得这玩意儿太烧钱,投资风险太高,还是算了吧。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简称"欧核中心"。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所,有差不多3000名科学家在那里工作。最牛的是,它拥有一台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这台对撞机的直径足有27公里,埋在百米地下。科学家们用它来探索宇宙的奥秘,比如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王贻芳在欧洲留学多年,跟着导师在欧核中心参与了不少粒子物理实验。他深知这种大科学装置对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咱们中国也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大型对撞机。 回国后,王贻芳一边忙着搞科研,一边到处奔走游说,希望政府和学界能支持建造对撞机。他觉得中国的经济腾飞了,有实力也有必要在基础科学领域有所作为。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恩师杨振宁,却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杨振宁一听说要在国内建对撞机,立马就反对。在他看来,对撞机造价太高,动辄就是几百亿。这要是砸进去,别的科研经费怎么办?再说了,高能物理学研究周期长,有风险,短期内很难看到效益。与其在这上面花大钱,还不如多支持点其他应用性强的项目呢。 两位大佬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一个要"all in"地押注对撞机,一个觉得这是在赌博,根本不靠谱。网上和学界也吵得沸沸扬扬,支持反对的人都有。大家把这场争论戏称为"新世纪物理学之争"。 那么,话说回来,王贻芳和杨振宁到底是为啥吵起来的呢?说白了就是因为对撞机太烧钱了。据说要建一个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那样的大型对撞机,少说也得360亿人民币。这个数听着就吓人。 360亿意味着什么?我给大家算笔账。2012年我国的科研经费总投入大概是1000亿左右。你说建一个对撞机就要占掉三分之一还多,剩下的钱还怎么搞其他科研项目?这笔钱要是砸进去,别说其他领域了,就是物理学内部,搞理论的、搞应用的,估计也得被迫让道。所以杨振宁才会强烈反对,他觉得这钱花得不值当。 但是王贻芳有他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对撞机虽然贵,但它的科学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就拿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来说,它的设计能量高达14万亿电子伏特,是探索微观世界的最强利器。有了它,科学家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完善了标准模型。这对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王贻芳觉得,建造对撞机不能光看眼前,更要放眼未来。基础科学研究看似"烧钱",但从长远来看,它会带来技术和观念上的革命性飞跃。反观当年,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可惜后来错失良机,被欧美远远抛在了后面。如果这次再不行动,只怕又要重蹈覆辙。 再说了,对撞机建成以后,不光是物理学家受益。它对信息、材料、能源、医学等领域都会带来重大影响。而且,它还能吸引和培养大批尖端科技人才,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贡献。这些"溢出效应",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 总而言之,王贻芳认为对撞机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我们不能因为它烧钱就否定它的价值,更不能因为怕风险就裹足不前。相反,我们要以更宏大的视野和格局来审视它。从这个角度讲,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当然了,支持王贻芳的人也不是没有疑虑。比如说,对撞机要是建成了,谁来用呢?我们有没有一支强大的物理学家队伍?会不会变成一个"大玩具",被国外科学家占了便宜?对此,王贻芳表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来解决。关键是要迈出第一步,只要方向正确,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
“花360亿又如何,哪怕花3600亿,对撞机也必须造一台出来”2012年,两个在
熹然说历史
2025-01-04 22:18:07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