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吴晗在主持完发掘万历皇帝的定陵后,联合郭沫若等人上书,请求挖掘秦始皇

蜀山史道 2025-01-02 22:10:38

1958年,吴晗在主持完发掘万历皇帝的定陵后,联合郭沫若等人上书,请求挖掘秦始皇陵,周总理闻讯后作出批示:“10年内不开帝王陵!”   1955年10月某日,有30多人从北京十三陵缓缓走出来,走在最前方的有邓小平、郭沫若和吴晗,此外还有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   吃完中午饭后,吴晗提议由新凤霞为大家表演《刘巧儿》这部戏主要是反对封建主义,提倡新社会的婚姻自由。   大家在看完她的精彩表演后纷纷鼓掌,新凤霞对此又说道:十三陵是封建帝王的代表,不妨让吴晗教授给我们讲一讲明朝的历史吧。   众所周知,吴晗乃明朝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200多年的明史对他而言可谓如数家珍,不过此时面对邓小平和李富春等领导他还显得有些谦虚,自然而然也不敢以专家自诩。   在众人的邀请下他侃侃而谈,一会儿讲起朱元璋,一会儿又讲起李自成是如何推翻明朝的,讲着讲着吴晗特意走到邓小平等人的面前。   “两位领导,十三陵的地面建筑物如此辉煌,地下所埋藏的珍宝肯定有很多,若将他们发掘出来更能让人看到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也能更好地反映封建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听完吴晗的这番话,邓小平等人并没有立刻回复,毕竟挖掘帝王陵是很重要的事情,此时的新中国正百废待兴,五年计划正如火如荼开展中。   其实吴晗对于挖掘帝王陵早就有了想法,然而作为副市长一直以来都没有这样的机会,如今好不容易碰到领导,这等千年难载的机会绝对不能轻易错过。   郭沫若对于挖掘帝王陵同样有着浓厚兴趣,一边认可吴晗的要求,另一边也在不断与邓小平等人讨论。   随后不久总理的批示下来,原则上同意,但需要指定由文化和教育部协同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探究具体细则。   对此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认为,挖掘帝王陵先不要从大的开始,最好挑一个比较小规模的陵墓。 毕竟我国在这方面不具备相关经验,文物挖掘出来后如何避免氧化腐化,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项目组一开始选择了朱由检的陵寝,然而吴晗的谋划却是长陵,这是明朝陵墓中规模最大的,因为这是明成祖和皇后的合葬墓。   这项计划遭到了夏鼐所长的坚决反对,对此他反复讲述挖掘必须讲究科学性,一旦做错了没有任何补救的机会,会成为中国考古挖掘史上的一大遗憾。   两个月后的一次会议上,当夏鼐听说吴晗决定挖掘长陵后他顿时怒不可遏,这是挖掘吗? 这分明就是破坏,吴晗是明史专家难道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吗?   挖掘长陵的计划被否决了,经过多次讨论和权衡利弊,1956年3月项目组最终确定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成为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遗憾。   首先是墓门打开后大量的新鲜空气进入,氧气的到来导致成堆的精美丝织物以及书籍迅速腐化,很多工作人员亲眼看到靓丽如新的丝绸,顷刻间就成为黑色的腐败物就像泥巴一样。   工作团队一边挖掘一边记录,整个陵墓所陪葬的稀有物品高达3000多件,不仅有大量的玉器还有金器,尤其是皇帝和皇后佩戴的帽子,这也被专家称为凤冠和金冠具备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但由于保存方法落后和保护措施不到位,近90%以上的文物在出土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在接触氧气后迅速腐化。   更可悲的是,由于缺乏相关保存设施,在随后的正式展出中更暴露出了大量问题。   有些还没有腐化的丝织品在展出时居然做任何保护,直接暴露在空气钟中,甚至有些物品在装裱时还被工作人员弄反了。   如此重要的物品在保护的过程中,却犯下极其低能的错误,实在是让人感到愤怒,尤其是对于那些研究历史的专家们,看着我们的文化瑰宝被如此轻慢对待,心中是何等的愤怒!   正是由于吴晗和郭沫若的自傲和无知,导致定陵在开启后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大量的珍贵文物也随同受到损坏,对我国文物保护事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坏。   此后吴晗和郭沫若非但不收敛,居然还想继续挖掘皇陵,目标甚至还瞄向了秦始皇陵。   当吴晗将挖掘报告上报给国务院时,被周总理一口回绝并下令:“十年内不准再开帝王陵。”   时至今日,定陵事件依然是我国考古史上的一大教训,虽然相关参与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试图揭示历史真相,向国人展示中华瑰宝。   可是考古工作的复杂性远非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从此之后我国的考古工作主要倾向于抢救性发掘,在非必要情况下不会主动挖掘陵寝。

0 阅读:39
蜀山史道

蜀山史道

用专业的眼光,品读历史瞬间,解密历史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