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江西的一个小伙子,为了遵遗嘱,将父亲制成了“木乃伊”,甚至供奉在家中,这22年来根本无人敢去他们家拜访。
(参考资料:江南都市报 《江西一孝子遵遗愿将父制成“木乃伊”》)
2000年的初春,江西上饶灵山脚下的小村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泥土气息。一声沉闷的叹息,打破了难得的宁静,林上水,这个朴实的年轻人,正对着眼前两个巨大的陶缸发愁。这两个缸,并非盛水之用,而是他即将用来安放父亲遗体的容器。
他的父亲林荣观,这个受人尊敬的老人,刚刚离开人世。而林荣观的遗愿,却让整个村庄都炸开了锅。他要求死后要以一种被称为“坐缸”的方式安葬,将遗体放置于陶缸中,以待三年后开缸,若肉身不腐,便是“肉身成圣”。
“坐缸”,对于这个偏僻的山村来说,是一个极其陌生的词汇。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震惊,有人不解,有人则觉得林家父子疯了。
林荣观生前是这个山村里一个特殊的存在。他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深得乡邻的爱戴。但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深受灵山寺庙的影响。他不仅为寺庙捐赠,还亲力亲为,开凿山路,方便信徒上山。
他吃斋念佛,每日诵经,在长期的修行中,他早已将佛法融入自己的生命里。
而林上水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也接受了佛法的熏陶。他虽不善言辞内心却十分坚定。他深深理解父亲的意愿,也清楚父亲对“坐缸”的执着。
父亲去世前,在病床上紧紧抓住他的手,多次重复着自己的遗愿。那眼神中的坚定和期盼,让林上水无法拒绝。他知道,这是父亲最后的请求,他必须尽力完成。
“缸葬”,这种古老的葬俗,早已被现代人所遗忘。它需要找到合适的陶缸,放入尸体后,用香料、木炭等密封,三年之后再开缸。其复杂程度和操作难度,都远胜于普通的土葬。
林上水在极短的时间内查阅各种资料,咨询专业人士,并开始了他的艰难的准备工作。他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陶缸。父亲身高一米八几,一般的缸根本无法容纳。最终,他找到了当地最大的、质地最好的两口缸。
父亲的葬礼如期举行。在封缸仪式上,林上水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遗体放入大缸。他没有让任何人帮忙,而是亲自为父亲沐浴更衣。他将父亲的遗体安放在木凳上,双手搭膝,露出头部。然后,盖上缸盖,用泥土和糯米浆仔细封存。
当这一切都完成时,林上水疲惫地站在两个巨大的陶缸前,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接下来的三年,将是他人生中最难熬的时光。
而那些围观的村民,则充满了好奇、不解甚至恐惧。他们无法理解林上水的做法,认为这是对死者的不敬,是违背人伦的行为。村里的流言蜚语像潮水般涌来,有人甚至嘲讽他,说他被父亲“洗脑”了,要将父亲制成“木乃伊”。
林上水默默承受着一切,他没有为自己辩解,他清楚,言语是无力的。他只能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孝心和决心。
他的生活从此变得与众不同,他必须守护着两个巨大的陶缸,他将它们放置在自家菜园边的小屋里。每隔一段时间,他都要去查看缸的情况,确保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三年时间,悄然而逝。对于林上水来说,每一天都无比漫长。他的内心也充满了煎熬,他害怕开缸失败,辜负父亲的遗愿,也害怕面对村民的质疑,更怕自己的举动给家族带来不幸。
开缸的日子终于到来,周围挤满了前来围观的村民,他们神色各异,既有好奇,也有嘲讽。谁也不知道,这三年里,缸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林上水小心翼翼地打开缸盖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缸里的遗体是否已经腐烂?又或者,真的会像林上水期待的那样,出现奇迹?
开缸的瞬间,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当众人看清缸中景象的时候,惊讶之情溢于言表。林荣观的遗体竟依旧完好,只是稍稍有些变黑,但并没有腐烂的迹象!
这个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林上水的行为,心中的质疑和不解也逐渐烟消云散。
林上水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请来石匠,将父亲的遗体取出,用石膏塑形,再穿上精致的寿衣,将父亲的遗体最终制成了一尊金身佛像。
从此林荣观的遗体被供奉在林家,每天接受着香火的供奉。
人们开始慢慢接受,甚至开始敬佩林上水的孝心,称赞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不惜承受巨大的压力。然而曾经络绎不绝的林家,却变得门可罗雀,谁也不敢轻易上门拜访,好像林家,成为了一个神秘而又让人敬畏的存在。
对于这件事,社会舆论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林上水是“愚孝”,他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也有人认为,林上水是对自己信仰的坚持,是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林上水对此却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尽孝道,并无其它想法。他只是想完成父亲的遗愿,也希望父亲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安息。
这个故事,最终留给人们的,或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评判,而是一次深刻的思考。什么是孝道?什么是信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又应该如何面对那些与我们认知不同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