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58年,在台湾,晚年的阎锡山正在吃早餐。当时的他年老体弱,早已没了当年"

爱吃凉历史 2024-12-31 20:38:56

这是1958年,在台湾,晚年的阎锡山正在吃早餐。当时的他年老体弱,早已没了当年"山西王"的风采,子女们都没在他的身边,所以他的晚年过得十分孤独。 1958年,阎锡山正坐在简陋的木桌前用早餐。桌上只有一碗白粥和几根自家种的青菜。 这座位于菁山的房子只有五间,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晚上只能点着煤油灯。每天清晨七点,阎锡山都会准时起床,开始他日复一日的生活。 阎锡山出生在山西五台山下的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慧。 五岁那年,阎锡山的生母去世,这个打击对年幼的他来说太过沉重。他的父亲随后娶了一位年仅十八岁的陈氏女子为继室,但新母亲不愿抚养前妻的孩子。 就这样,年幼的阎锡山被送到祖父家生活。在祖父家的日子并不好过,虽然他天资聪颖,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但生活的艰辛让他早早就体会到了人情冷暖。 直到十六岁,阎锡山才回到父亲身边。十七八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经商,但事业并不顺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父子俩的生意最终以失败告终。 为了躲避债务,他离开了家乡,后来考入了清军武备学堂。因为成绩优异,他获得了公费留学日本的机会。 在日本求学期间,阎锡山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革命志士。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与蔡锷、唐继尧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段留学经历让阎锡山开阔了眼界,也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在日本的四年时间里,他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知识,更重要的是接触到了先进的政治思想。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阎锡山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他与其他革命党人一起,为推翻清朝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为他日后在山西的显赫地位奠定了基础。 那时的阎锡山,意气风发,充满理想,完全看不出曾经是一个在祖父家寄人篱下的少年。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 辛亥革命成功后,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省都督,正式开启了他在山西的统治时期。这一担任就是三十八年,让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山西王"。 在统治山西期间,阎锡山推行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他成立了山西省银行,发行地方货币,统一全省金融体系。 为了发展工业,阎锡山创办了多家现代化工厂,包括纺织厂、面粉厂和军工厂。他还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利用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经济发展。 在农业方面,阎锡山推广新式农具,引进优质种子,成立农业试验场。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农业产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1917年,在袁世凯的支持下,阎锡山开始修建他在太原的大宅院。这座宅院从外观看起来像一座城堡,工程一直持续到1937年才完工。 在治理山西的过程中,阎锡山始终保持着对儒家文化的推崇。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他在山西推行的政策中,始终贯穿着儒家"仁政"的理念。比如设立义学,普及教育;开办平价粮店,保障民生;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这些措施使得山西在战乱频繁的民国时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和发展。当其他省份深陷战火时,山西却维持着稳定的经济发展。 然而,作为一个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统治也带有明显的军阀特征。他组建了自己的军队,控制着山西的军政大权。 在处理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时,阎锡山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态度。他既不公然对抗中央,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1949年,面对即将改变的局势,阎锡山带着两箱黄金和五十多名随从离开了他统治三十八年的山西,来到了台湾。抵达台湾后,他被任命为行政院院长,试图在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进行调解。 这个职位他并没有做太久,到了1950年就主动请辞了。之后,他选择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定居——台北郊区的菁山。 在菁山上,阎锡山盖了五间简陋的房子。这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甚至连一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 为了维持生计,他们在山上养鸡养鸭。每天的餐桌上,能有一点肉食全靠这些家禽。 阎锡山还尝试开办了一家印刷厂,想要解决随从们的生计问题。但是这次创业并不成功,最后只能关门倒闭。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阎锡山仍然保持着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早上七点准时起床,上午写作,下午会客或读书。 这里唯一的现代化设施是一部军用电话,还是蒋介石来访后特意安装的。这部电话成了他与外界联系的主要工具。 蒋介石得知阎锡山居住条件艰苦,曾想把阳明山上的一座别墅送给他。但阎锡山婉言谢绝了这份好意。 他的子女们都在国外生活,多次劝说他去美国团聚。但阎锡山选择留在这个远离喧嚣的山上,继续他的读书写作生活。 在一个春节,他写下了一副对联:"频年播迁异乡,最难忘三晋云山、六朝城郭;今日欢欣佳节,且来看淡江春水、横海楼船。"字里行间满是乡愁。 就这样,阎锡山在菁山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1960年的一天,他因为一场感冒引发了心脏病。 由于居住地偏僻,救援不及时,这位曾经的"山西王"就这样在荒山野岭中走完了他的一生。

0 阅读:95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