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探视自己的母亲,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自己的儿子,说不出一句话来。
1960年代,中国面临着全球核技术封锁,核潜艇的研制几乎是从零开始。
没有任何资料参考,也没有技术支持。
黄旭华自1958年投身核潜艇研制项目以来,他的个人生活几乎与家人断绝了联系。由于项目的特殊性,他不能透露任何细节给家人。
父亲去世时,他未能回家,二哥去世时,他依然没有赶回来。即使如此,黄旭华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始终坚持国家至上的信念。
他深知,自己的工作不仅仅关乎个人,也关乎国家的安全与尊严。
“忠诚于国家,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后来,黄旭华得知95岁高龄的母亲病重,于是决定回家一趟。
尽管在科研一线的日子艰苦且充满挑战,黄旭华依然没有忘记回报母亲对他的深情。
然而,回到家中,眼前这位年老的母亲望着儿子,却无法开口说话。她的眼中流露出深深的骄傲与心酸,但话语始终未曾出口。
那一刻,黄旭华的内心泛起无尽的波澜。他知道,自己所付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
在核潜艇的研发过程中,黄旭华和团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没有计算机、没有现成的技术资料,他们只能依靠算盘与计算尺,逐步攻克每一个难题。
没有外援支持的情况下,黄旭华坚持自主研发,尤其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方面,他要求所有设备经过严格的技术测试和重量验证。
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确保了潜艇的各项性能,也使得中国的核潜艇最终在全球核潜艇技术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通过数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在1970年成功建造出第一艘核潜艇。
这个突破,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而黄旭华则成为这一历史性成就的见证者与引领者。
他曾笑谈:“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而他和团队,几乎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完成了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在1988年进行的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作为总设计师,不仅亲自参与了试验,还以自己无畏的决心,鼓舞了整个团队。
此时的核潜艇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每下降一米,都意味着更大的风险。美国曾有一艘核潜艇在深潜试验中不幸沉没,这一悲剧深深烙印在黄旭华的心中。
然而,黄旭华坚定地站在了潜艇前线,表示:“我要和大家一起深潜。”
在巨大的海水压力下,潜艇的结构发出不安的“咔嚓”声,黄旭华依旧冷静指挥,确保每个操作细节都精准无误。
最终,潜艇成功突破深潜纪录,创造了世界核潜艇设计师亲自参与深潜试验的第一先例。
黄旭华的决心与勇气,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团结,深潜试验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核潜艇技术的突破。
尽管黄旭华的科研事业已近尾声,但他始终未曾停下脚步。他通过捐赠奖金和组织培训,推动了中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黄旭华深知,人才是科技强国的根基。
他经常说:“中国要走到世界前列,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始终把培养新一代科研人员作为自己的责任,直到晚年依旧坚守在岗位上,为中国的科技进步贡献智慧。
黄旭华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中国核潜艇,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核潜艇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随着核潜艇技术的成熟,中国不仅确保了国家的安全,也为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持。
黄旭华的名字,早已超越了核潜艇的设计与建设,它代表了无私奉献、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他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段传奇,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奠基者,也是无数科学家心中不可磨灭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