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身着戎装和老战友们,在天安门城楼大殿休息室内留下的一张珍贵照片。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这一年,他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韶山冲,前往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求学。 在此之前,毛泽东一直在私塾中接受传统教育,研习四书五经。这种古老的教育模式虽然让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却无法满足他对新知识的渴求。 1895年建成的东山小学是当时湖南省内少有的新式学堂。这所学校开设了国文、格致、地理、音乐、体育、外语等现代课程,在省内外都享有盛名。 东山小学的入学考试主题是"求学言志"。毛泽东的文章以优美流畅的文笔阐述了自己的求学救国志向,获得了考官们的一致好评。 进入东山小学后,毛泽东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式教育带来的知识养分。他开始接触到了自然科学和西方学科,了解到了外国的历史和地理知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这里第一次系统地阅读了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文章。这些进步思想的启蒙,为他日后的革命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与同学的日常交流中,毛泽东坚持"三谈"原则: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他还特意取"子任"为笔名,以警示自己要以天下为己任。 半年后,凭借优异的成绩,毛泽东考入了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这所位于湖南省会的学校,开启了他接触更广阔天地的新篇章。 在湘乡驻省中学期间,毛泽东开始密切关注社会变革。通过阅读《民立报》等进步报刊,他第一次了解到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毛泽东毅然放下课本,投身革命洪流。他加入了湖南新军混成旅五十标第一营左队,成为一名普通列兵。 在军营里,这位年轻的革命者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军事技能。通过一个多月的训练,他掌握了基本的军事知识和作战技能。 每月七块大洋的军饷,除去基本生活开支外,他都用来购买报纸书籍。在军营期间,他经常帮战友写信、读报,向大家介绍时事新闻。 正是在这段从军时期,毛泽东通过《湘汉新闻》第一次接触到了"社会主义"的概念。这种全新的社会组织理念,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思想之窗。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革命的理想尚未实现。看到军队已不再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毛泽东选择了离开。 离开军队后,毛泽东开始了新的探索。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政法学堂和商业学校,希望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求学道路。 在商业学校学习期间,因为英语基础薄弱,他难以适应全英文教学的环境。一个月后,他不得不离开了这所学校。 在这段迷茫的岁月里,湖南省立图书馆成为了他最重要的精神家园。他每天清晨步行三里路到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中寻找答案。 在图书馆里,他第一次见到了完整的世界地图,开阔了国际视野。通过阅读西方近代史和地理知识,他不断思考着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西方启蒙思想著作,成为他这一时期的重要精神食粮。这些书籍让他接受了进化论思想,形成了斗争、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这段持续半年的自学时光,虽然生活清贫,但在精神上却收获颇丰。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这是一段极其宝贵的时光。 因为父亲不再提供生活费用,加上居住的湘乡会馆被军队占用,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这时,一则免费师范教育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 1913年,20岁的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这所后来并入第一师范的学校,成为他思想发展的重要摇篮。 在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逐渐从一名求学者成长为革命实践者。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创办了工人夜校,为工人们传授文化知识。 1915年,面对学校增收学杂费的不合理规定,他挺身而出,带领同学们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运动。这次学潮最终迫使当时的校长张干辞职,维护了学生的正当权益。 在一师求学期间,他创立了新民学会,这个革命团体成为了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平台。通过新民学会,一批怀揣革命理想的青年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成为他在一师时期的重要生活信条。他经常进行冷水浴、日光浴和远足,通过锻炼身体来磨练意志。 1917年,一师开展了一次"德智体"三项标准的人物互选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毛泽东获得了最高票数,特别在"胆识"一项上得到了"冒险进取,警备非常"的评价。 课余时间,他经常深入社会基层进行调查研究。这些调查不仅让他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也为他日后制定革命策略积累了宝贵经验。 1918年6月,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从第一师范毕业。这五年的求学时光,让他从一个追求真理的青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者。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1966年。在这一年的天安门城楼大殿休息室内,毛泽东身着戎装,与昔日的老战友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1966年,伟大领袖毛主席身着戎装和老战友们,在天安门城楼大殿休息室内留下的一张
历史有小狼
2024-12-30 00:44:23
0
阅读: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