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的活动或制作的节目,在传播自家产品技术和企业愿景的同时,如果还能传播知识、引发思考,那就是一个好节目。理想汽车最近的冬季热管理活动与 2024理想AI Talk 都满足这一原则。
在看完2024理想AI Talk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对Mind GPT存在误解。
在ChatGPT之后,好多家车企宣布了“GPT上车”。随后,理想也让Mind GPT上车,我的感觉就和AI Talk中腾讯新闻科技主笔张小珺的第二个问题一样:“这是跟风吗?”。
李想说,这不是跟风。从22年9月起,理想就已经确定了,要把人工智能作为真正重要的一个方向,李想要从车企CEO转变为人工智能企业CEO。
将隐藏的战略变成阳谋的战略,好处就是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战略人人都可以定,故事谁都可以提。关键问题是:企业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李想首先阐述了自己对AI的理解,关键点如下:
1. 当下做的Mind GPT,属于“大语言模型”;当下做的端到端智驾模型,属于“行为模型”或“空间模型”。这也就是理想的基座模型,也就是车企与AI企业的分水岭。
2. Mind GPT的大语言模型,会经历“1.0大语言模型”、“2.0语言智能体”、“3.0多模态智能体”三个阶段;至于智能驾驶会经历不同阶段,L3是有监督智能驾驶,不是L2辅助驾驶的延续,而是L4高度自动驾驶的先导程序,终极目标L4。
3. 当二者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许是终极阶段),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二合一,得到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ision Language Action Model)。行业里经常讲的“舱驾合一”,通常讲的是软硬件合一或功能合一,李想则从大模型的角度给出了新的阐述。
基于对AI的理解,理想要做一家AI企业,那就要制定相关战略和目标:
1. 22-24年的跟随战略:从10名开外到前五,从前五到第三。
2. 2025年,空间智能领域国内第一,语言大模型国内前三。
3. 再往后,将空间智能和语言大模型二合一,成为VLA视觉语言行动模型。到了这一步, 我觉得理想就不仅能造车了,也能造机器人了。
关于空间智能国内第一、语言大模型国内前三这个目标,前者是与车企/自动驾驶企业竞争,后者则是与字节跳动、百度这类企业竞争,前三这个目标还是比较宏大的。
为达成目标,需要有相应的投入:理想一年研发投入预估在100亿,接近一半投在了人工智能。
张小珺问道,理想同学会不会同质化,如何差异化竞争?李想回答:
1. 100万用户基础,辐射300-500万家庭用户。这就比从零开始的企业具备优势。
2. 跟随者战略(前言已述)。个人理解是可以节省试错成本。
3. 空间智能与大语言模型的结合,这是理想的竞争优势。个人理解:做空间智能的企业,往往不追求投资自己的大语言模型(而是去用别人的);做语言大模型的企业,往往自己没有同时做自动驾驶或机器人。
理想的LOGO一直没有把“汽车”两个字写进去,以前可能是想对应“移动的家、幸福的家”理念,现在应该是想奔赴AI的愿景。说到这里,这让我联想起蔚来和理想这两家新势力的区别。
蔚来这家公司也不带“汽车”二字,但它的愿景似乎不是AI,而更像是社区。这一愿景就决定了, 理想同学App 登上了手机,而蔚来在手机上最有影响力的并不是NIO Phone,而是月活高得吓人的Nio App。前者是AI的化身,后者是社区的化身。
你会发现,李想从愿景、战略、执行计划都讲得清清楚楚,而且与它这一年所做的事情能对应的上。
那就可以让人相信:理想是真的不想仅仅造车了,而是要做一个AI企业,要做的不是汽车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车化,并将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个家庭。理想认为汽车将从工业时代的交通工具,进化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空间机器人。
在看《流浪地球》电影的时候,主角的立场是反对数字生命。对此我其实一直有所怀疑,数字生命一定是错的吗?怎么感觉人类奔向浩翰,还得靠数字生命呢? 在AI Talk的节目中,李想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实现AGI硅基家人那一刻,连我都可以被它去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