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作家陈布文发现与自己相伴50年的丈夫,竟与自己的干女儿相恋多年,最终她以绝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谁知,在她去世一年后,丈夫就转身再婚。 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时点赞关注一下,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谢谢支持! 在民国文坛,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以犀利的文笔和敢于直言的勇气,被人们誉为“文坛小鲁迅”,她就是陈布文,一个追求自由、热爱文学的新女性。 陈布文192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自幼就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父亲是一位开明的文化人,从不以“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束缚女儿的才华,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陈布文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露,她的文章常常让人拍案叫绝,惊叹于一个小女孩竟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然而即便是开明如陈布文的父母,也难逃封建思想的桎梏,16岁那年,他们为女儿定下了一门“阔少”亲事,陈布文却不愿屈从于这毫无感情基础的包办婚姻,她勇敢地选择了逃离,只身来到南京,凭借过人的才华,进入了《扶轮日报》社工作。 在报社里,陈布文的文章以锐利的文风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同事的注意,一个叫张仃的青年画家,尤其欣赏她的才华,张仃是当时颇有名气的时政漫画家,画风诙谐幽默,又富有批判精神,与陈布文的文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革命的烽火中相识相知、走到了一起,1937年,年仅17岁的陈布文与20岁的张仃,在玄武湖畔的一间小屋中,举行了简朴的婚礼,那一刻,他们都坚信,有了彼此的支持,就能携手走过任何艰难险阻,共同追求心中的艺术理想。 婚后虽然生活清贫,但他们情比金坚,陈布文继续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笔耕不辍,张仃则成为了颇受欢迎的漫画家,在各大报刊上大展拳脚,尽管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抗战爆发后,小两口毅然决然奔赴延安,在革命圣地,他们与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并肩作战,用文笔和画笔宣传革命,陈布文以自己的才华和豪爽性格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成为文艺抗敌协会的中坚力量,而张仃也凭借出色的画工,在革命的熔炉里越战越勇。 在延安的岁月里,陈布文和张仃结识了一个名叫灰娃的小女孩,他们待她如亲生女儿,在艰苦的环境中给予她关爱和温暖,谁曾想,多年后,正是这个他们视如己出的女孩,成为了导致这段革命伉俪情感破裂的导火索。 时光荏苒,转眼已到了20世纪70年代,张仃的事业如日中天,成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而陈布文,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去,她不仅要照顾几个孩子的起居,还要处理日常的家务琐事,渐渐地,那个意气风发的女作家,变成了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 或许是革命生涯的艰苦磨去了张仃的浪漫,又或许是事业的成功冲昏了他的头脑,他开始对这个相濡以沫数十载的妻子感到厌倦,而他,却在灰娃身上找到了久违的“激情”。 1974年张仃的家人在香山疗养,期间,已经长大成人的灰娃常来看望他们,她的温柔体贴,她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她的青春活力,无一不吸引着张仃,于是,一段超越了伦理的恋情,在张仃和灰娃之间悄然滋生。 直到1985年,陈布文才意外发现了他们的秘密,当她拿着那些充满爱意的书信,质问张仃时,后者竟理直气壮地说:“在灰娃身上,我找到了久违的热情。” 陈布文一度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病倒在床,她拒绝张仃的照顾,用绝食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愤懑与不甘,然而,张仃非但没有悔改,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与灰娃来往。 1985年12月,饱经沧桑的陈布文含恨离世,享年65岁,她走得是如此凄然,甚至连一句体面的道别都没有等到,而更令人唏嘘的是,仅仅一年之后,张仃就迎娶了灰娃,那个他们曾经视如己出的干女儿。 陈布文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场追求自由与爱情的悲剧,她勇敢地反抗包办婚姻,奔向心仪的伴侣,却最终死于这段感情,她的不幸,让人们开始反思:在一段婚姻中,女性的地位和自我价值究竟应该如何去捍卫? 陈布文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情悲歌,她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但她勇于挣脱束缚、敢于追求真爱的精神,她对文学执着、对生活无悔的态度,却永远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她的一生,是一个时代的悲歌,更是一个奋斗者的赞歌。 信源:新浪财经:共苦50年却难同甘,晚年丈夫为艺术移情新欢,65岁陈布文绝食离世
1985年,作家陈布文发现与自己相伴50年的丈夫,竟与自己的干女儿相恋多年,最终
宋看社会
2024-12-21 12:07:12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