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非要斩杀方孝孺,甚至灭十族?知道真相后只能说该杀! 说起来大明王朝历史上的大事,那就不得不提靖难之役,朱棣从燕王摇身一变成为永乐大帝,而他登基后立马就将所谓的“大忠臣”方孝孺给砍了。 世人常言,方孝孺因坚决不认可朱棣的皇位合法性,痛斥其为篡位者,最终招致杀身之祸。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比传说更为复杂。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早年以燕王之尊坐镇北平,生活安逸。这一切宁静随着侄子朱允炆即位而被打破。建文帝受文官集团影响,推行削藩政策,对诸藩王进行打压,导致多位藩王或死或贬,这自然引起了朱棣的强烈不满。于是,他打着“靖难”的旗号,挥师南下,与建文帝展开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并最终攻占南京,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方孝孺,一位师从名儒宋濂的饱学之士,深受建文帝的信任与重用。遵照朱元璋的遗训,建文帝将方孝孺召入京城,从翰林侍讲一路升迁至翰林学士,与齐泰、黄子澄等人共同构成了建文帝的智囊团。 随着朱棣的“靖难”成功,方孝孺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棣在登基后的第八天,便下令处死了方孝孺,这一决定表明朱棣并未给方孝孺留下任何辩解的机会。事实上,早期的明朝史料中几乎找不到方孝孺与朱棣之间有任何互动的记载。 那么,朱棣为何非要置方孝孺于死地呢?这背后的原因远比“骂篡位”这一简单说法复杂得多。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对皇权的稳定有着极高的警惕性。为了确保皇权始终掌握在朱家手中,他极力打压文官集团,如空印案、南北榜案等事件便是例证。 朱元璋去世后,文官集团开始反击,建文帝朱允炆在方孝孺等人的影响下,推行了建文新政,实质上是向文官集团背后的江南士绅阶层倾斜,减少他们的税赋负担。 更为关键的是,方孝孺力主恢复荐举制,这一制度使得五品以下的官员无需经过科举考试的筛选,而是由方孝孺等“荐举人”直接推荐即可入仕。这无疑为那些渴望走捷径的人打开了一扇便捷之门,却严重损害了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士人的利益。 从建文帝时期开始,到朱棣攻取南京结束,通过方孝孺荐举入朝为官的人数多达873人,这些人中除了方孝孺的弟子和门生外,还大量包括他的亲戚、朋友以及通过各种关系网联系到的人。要知道,朱棣发动“靖难”时,所带的府兵也不过800人而已。 因此,当朱棣上台后,他首先做的便是清除这些通过方孝孺荐举入仕的人。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这一事件逐渐被夸大,甚至传出了朱棣连方孝孺的学生都不放过的谣言。 实际上,朱棣之所以要迅速解决方孝孺这个“儒林领袖”,是因为他察觉到了方孝孺及其背后的文官集团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如果方孝孺的荐举制和黄子澄、齐泰的“削藩”建议得以实施,那么文官集团及其背后的江南士绅阶层将彻底掌控明朝的统治权,从而严重削弱朱家皇权的影响力。朱棣在这一方面的敏感程度与其父朱元璋如出一辙,因此,方孝孺被速杀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棣为什么非要斩杀方孝孺,甚至灭十族?知道真相后只能说该杀! 说起来大明王朝历史
趣史談过去
2024-12-20 16:32:59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