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向朱元璋请了6天假,第7天上朝时,朱元璋说:推出去杀了,这是为何?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及元朝后,于南京建立大明王朝。建国初期,他效仿前朝帝王,对功臣论功行赏,封侯拜相。 但朱元璋视大明天下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任何潜在威胁都极为敏感,即便是亲兄弟也不例外。他曾对亲信汤和坦言:“将帅可废,江山不可灭”,透露出对权力的绝对执着和对威胁的零容忍。 胡惟庸,一位能力出众的官员,因不懂收敛锋芒,尤其在担任宰相期间涉嫌结党营私,严重威胁到朱元璋的皇权。朱元璋深知文武联合的威胁,而胡惟庸恰好扮演了这样的“粘合剂”角色,最终引发了一场波及上万人的“胡惟庸案”。在此敏感时期,大臣们行事皆小心翼翼,生怕触怒朱元璋。 周衡,一位由朱元璋提拔起来的官员,本应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却在一次请假归来的小事上栽了跟头。他请假六天,却迟到一天返回,这本是小事,但在朱元璋眼中却成了大事。尤其是在胡惟庸案余波未平的时刻,周衡的迟到被解读为不忠不诚,甚至可能有反心。朱元璋借此机会,在朝堂上直接质问并杀了周衡,理由是他出尔反尔,说话不算话。 事实上,周衡之死并非仅因一次迟到,而是多重因素累积的结果。他请假的时机敏感,正值胡惟庸案之后,这让朱元璋本就紧绷的神经更加敏感。而且周衡与朱元璋之间早有过节,在明朝初期,为减轻百姓负担,朱元璋曾减免赋税,但随着政权稳固和国库空虚,他打算恢复赋税。在朝议中,周衡直言反对,指出此举有违民心,且违背了朱元璋先前的承诺,损害了皇帝威严。虽然最终朱元璋未采纳周衡的意见,但心中已对他产生不满。 周衡的迟到,在朱元璋看来,不仅是不守信用,更是对他权威的挑战,这种挑战尤为不可接受。朱元璋认为,周衡的行为与他在胡惟庸案中表现出的不忠不诚相呼应,是一个表里不一、道貌岸然的人。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加上胡惟庸案带来的紧张氛围,周衡的悲剧便不可避免了。 朱元璋的大杀功臣,虽常被归咎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传统逻辑,但实际上,这背后有更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乱世中,武将能助他夺取天下;盛世时,武将却可能成为不安定因素。 朱元璋出身贫寒,对权力的渴望和对自身地位的担忧,使他比其他帝王更加敏感和多疑。他深知,那些与他一同打天下的兄弟,虽然表面上臣服,但内心深处可能并不真正认同他的统治。因此,为了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他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清除一切可能的威胁。
大臣向朱元璋请了6天假,第7天上朝时,朱元璋说:推出去杀了,这是为何? 公元13
趣史談过去
2024-12-17 12:33: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