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只青蛙出现在了乌兰布和沙漠,在易志坚面前蹦蹦跳跳。易志坚团队里的科研人员和他们的带头人泪流满面,突然拥抱在一起,认为他们离成功不远了。 你可能会好奇,区区几只青蛙,值得如此兴奋吗?但要知道,在沙漠这种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青蛙的出现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这意味着这片沙地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拥有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能够支持各种植物和动物的生存。 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沙海。 事情还得从2009年说起,那时的易志坚还只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一名普通教授,每天忙着教学和科研。 有一天,他在给学生讲解黏合剂原理时,突然灵光一现:如果用植物纤维素做黏合剂,是不是就可以把松散的沙子变成紧实的土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开始潜心钻研起来。 说起来,中国可是世界上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就达到了1.721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北京市的面积!传统的治沙方法,虽说也有一定效果,但成本很高,见效速度也慢。 易志坚深知,根本解决沙漠问题,就必须从沙子本身入手。 从最初的想法到真正付诸实践,易教授和他的团队走了整整六七年。要知道,在科研的道路上,成功的背后往往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尝试了无数种材料和配方。资金不足,他们就四处筹款;条件艰苦,他们就在简陋的帐篷里打地铺。 就这样,易志坚教授和他的团队凭着对科研的执着与热爱,硬是从无到有,最终发明了一种由植物纤维素制成的黏合剂。 这种黏合剂无色无味,却有着惊人的粘合力,可以牢牢地将沙粒粘结在一起,形成类似于土壤的结构。 而且这种黏合剂不仅价格低廉,还对环境毫无污染。有了这个突破,离"沙漠土壤化"的梦想就更近了一步。 相比传统的机械压实法,易志坚的"土壤化"技术可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机械压实需要大量的水,在干旱缺水的沙漠中根本无法实施。而植物黏合剂只需很少的水分,就能牢牢地将沙粒黏结在一起。 为了检验技术的可行性,在2013年,易志坚在重庆进行了第一次小规模试验,结果非常令人鼓舞。 于是,他们决定放手一搏,在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建立一个200亩的大型试验田。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但事实证明,他们的坚持是值得的。 更神奇的是,黏合剂还能在沙粒间形成无数微小的孔隙,为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地。 久而久之,沙粒表面就出现了层层叠叠的藻类结皮,昆虫、鸟类也纷纷赶来。不知不觉间,一个崭新的沙漠生态系统初具雏形。 当易教授讲起"土壤化"技术的种种优势时,脸上总是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有人可能要问,这"土壤化"技术究竟要花多少钱?易教授给出了一个让人惊喜的数字:按照每亩200元计算,100亩地的治理成本只要2万元。 相比之下,传统造林治沙一般都要几十万,一个数量级的差距啊!更可贵的是,"土壤化"后的沙地产量甚至能媲美当地的黑土地。 除了治沙,这项技术还有望用于公路施工、煤矿充填等领域,简直就是一块全能的"金刚石"! 不过,任何新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都需要一个过程。易教授坦言,他们目前还处在示范和完善的阶段,距离全面推广还有一段路要走。 但易教授对"土壤化"技术的前景始终充满信心,他常常鼓励团队成员要敢于梦想,敢于创新,要相信只要肯努力,沙漠变良田就一定能够实现。 易志坚的故事告诉我们,再大的难题,只要肯钻研、敢创新,总能找到破解之道。当年他刚提出"让沙子变土壤"的想法时,很多人不是嘲笑,就是摇头。 但易志坚他们没有退缩,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最终用成果证明了梦想的力量。 易志坚走过的这十年,是创新的十年,也是践行的十年。他用执着和汗水浇灌出了沙漠中的绿洲,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科技报国的榜样。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让沙漠变绿洲将不再是梦,未来这必将成为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2016年,一只青蛙出现在了乌兰布和沙漠,在易志坚面前蹦蹦跳跳。易志坚团队里的科
洛风阐社会
2024-12-14 19:16:22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