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14日早上,江青趁护士离开之际,用几条手帕绑在一起,吊死在卫生间里,终年77岁。半个月后,媒体发出通报,说江青在北京身亡,这个名字从这一刻开始沉入历史。 实际上,从新中国成立到毛主席逝世,人们普遍提到“第一夫人”就是她。但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的第三任夫人,其实一直在世,她就是贺子珍。 之所以她被很多人“遗忘”主要是因为1937年她就离开了延安,虽然十年后回国,但一直未曾走进大众视野,一直在上海生活。 对于贺子珍来说,他人生有三个地方对她意义重大,第一个是江西,因为江西是她的故乡,当年最初闹革命时,她在这里的名气也很大,素有“井冈山 一枝花”的美称。第二是上海,因为自从1949年贺子珍来到上海,此后后半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第三就是福建,因为她在福建有妇联的工作要做,而且哥哥贺敏学和嫂子也在这里居住。 她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还是在毛主席逝世3年后,即1979年。三中全会纠正了以往的错误,开始了新的局面,在6月份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贺子珍被增补为政协委员。 不仅如此,《人民日报》还刊登了这条新闻,同时记者还采访了贺子珍,刊登了一条贺子珍和外孙女(东梅)的照片,从此,大家突然发现, 贺子珍“出现”了,她曾是毛主席的夫人,但遗憾的是,此时的贺子珍早已不是当年的“井冈山一枝花”,岁月的侵蚀,她成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 她突然中风晕倒,这场重病无情地给她留下了左半身偏瘫的后遗症,曾经的活力与灵动自此消逝,她再也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站立起来,只能终日与床榻和轮椅相依为伴。 回首,离开延安后的四十余载孤独岁月悄然流逝,她已从曾经风姿绰约的少妇,历经岁月的磨砺,变成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妪。 在这诸多变故与漫长的孤寂之后,她心中只剩下一个强烈的愿望,那便是前往北京,去看看祖国的首都,去毛主席纪念堂里瞻仰那位她日夜思念的人。 邓小平在接到信件后,迅速做出了指示,决定在毛主席逝世3周年之际,安排专机将贺子珍接到北京。1979年9月中旬,贺子珍乘坐的专机缓缓在北京机场降落。那一刻,机场上早已等候着一群特殊的人,与她有着深厚革命情谊的老战友康克清、曾志等人。 当贺子珍看到家人,尤其是看到早在江西苏区就并肩作战、风雨同舟的老战友康克清、曾志时,她的内心瞬间被激动与感慨填满,以至于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考虑到贺子珍的身体状况,全国政协办公厅精心安排她住进了301医院南楼的高干病房,亲家母、亲家公常常抽空前来陪伴她聊天,给予她关怀与慰藉。 在京期间,中央众多老同志纷纷前来看望贺子珍,那些曾经因岁月变迁而失去联系的老同志、老战友们也都闻讯赶来。经过几天的休息调养后,贺子珍提出了想要去毛主席纪念堂的请求。 9月18日,坐在轮椅上的贺子珍被小心翼翼地抬上了汽车。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路过西长安大街,贺子珍并不知晓新华门里面便是中南海,她的心中只牵挂着距离天安门还有多远。 终于,轮椅从汽车上被抬下来,贺子珍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天安门,她便扭过头来,向南望去,华国锋题写的“毛主席纪念堂”6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于红漆的装饰下熠熠生辉,散发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 纪念堂正厅之中,毛主席跷腿端坐的汉白玉雕像映入眼帘。他右手放在跷起的左膝上,左手放在沙发扶手上,那神态、那气势,宛如生前一般气概不凡,让人不禁心生敬畏与怀念之情。 孔令华庄重地将贺子珍敬献的花圈摆放在汉白玉座像之下,那用绢花精心编制而成的桃形花圈足有1.5米高,上头恰好抵在座像的脚前。贺子珍微微颤抖着伸出手,仔细地理顺花圈两旁披下的缎带,缎带上那工整的隶书写着她的心声——“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当她的目光最终落在水晶棺中毛主席的遗容上时,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情感瞬间决堤,不禁涕泪交流。 从他们第一次在井冈山见面至今,已然过去了52年的漫长时光;自延安分手到此刻,也已有42年的岁月流转;而距离庐山的最后一面,也过去20年了。曾经无数次梦想着能够再次相见,却终究未能如愿,这52年的恩怨情仇,42年的相思煎熬,20年的辛酸苦辣,如同一幅沉重而又复杂的画卷,在这一刻全部涌上心头。 李敏赶忙擦去妈妈脸上泪水,轻轻地向外抽着轮椅,轻声劝慰道:“妈妈不要难过了,纪念堂有规定,不能哭,不能激动,瞻仰也有时间限制,我们作为亲属应该遵守规定。”随后,他们在汉白玉座像下照了一张相,那照片定格的瞬间,承载着无尽的思念与敬意。 瞻仰过毛主席遗容的贺子珍并没有立刻离开北京,而是继续留在301医院接受治疗。 一直到一年后,因为身体原因,贺子珍重新回到了上海华东医院。1984年4月中旬,贺子珍突然病重,值班医生马上联系了她的家人(李敏、贺敏学等),见了贺子珍最后一面,4月19日,贺子珍去世,享年75岁。
1991年5月14日早上,江青趁护士离开之际,用几条手帕绑在一起,吊死在卫生间里
另子维好故事
2024-12-14 18:38:24
0
阅读: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