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多次在济宁停留,祭孔、拜孟子、访周公庙,每次都搞得声势浩大,仪式感满满。事实上祭拜是假,同化汉族才是真! 信源:康熙皇帝南巡经过山东时,都做了哪些事——2023-04-29 ·齐鲁壹点 康熙是在位61年的真·卷王皇帝,他的人生“KPI”里除了平三藩、收台湾这种大项目,还有个年年都要刷新的任务——南巡。 六下江南,说是体察民情,怎么看都像微服私访版的KPI考核。 考核对象?当然是江南这块大清的钱袋子,以及那些天天想着“反清复明”的江南士绅们。 古代皇帝出巡,说白了就两个目的:刷存在感、顺便看看地方官有没有阳奉阴违。 康熙的南巡也一样,只不过他更务实,KPI导向更明确:黄河、运河、漕运,还有江南的人心,都是他重点关注的对象。 从山东孔庙到江南水乡,康熙的足迹遍布大清的半壁江山。这并不是在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实打实的“业绩考核”。 明末清初,黄河水动不动就泛滥、决堤,淹没良田,百姓流离失所。更要命的是,漕运受阻,江南的粮食运不到京城,直接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 康熙当然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只不过他修的是“水路”。 所以,康熙每次南巡,都把治河放在首位。他也不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亲自到现场勘察,测量水位,还用上了从洋人那里学来的数学知识,堪称学霸治水第一人。 靳辅、陈潢这些治河专家,在康熙眼里就是“项目经理”,他们的工作成果直接关系到康熙的终身成就。 康熙的南巡路线也不是随便定的,从北京出发,沿着运河南下,一路视察河工,祭拜先贤,最后到达江南地区。 济宁是康熙南巡的必经之地。他在这里停留多次,祭孔、拜孟子、访周公庙,每次都搞得声势浩大,仪式感满满。 为什么要给孔子、大禹磕头?这其实是康熙笼络江南士绅的重要手段。 康熙把这波文化输出玩得炉火纯青,向江南的读书人传递一个信号:朕也是文化人,大家都是自己人。 他还提拔孔尚任等儒学人才,让他们为朝廷服务,这招“文化统战”玩得确实高明。 江南自古富庶,读书人多,也更容易滋生“反清复明”的思想。康熙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南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安抚江南民心。 他祭拜明太祖陵墓,给足了前朝面子;免除部分赋税,让老百姓感受到皇恩浩荡;赏赐地方官员,笼络江南士绅。 这些操作都是为了稳定江南的局势,让大清的“钱袋子”安安稳稳地为朝廷输血。 在济宁,他还改地名、建寺庙,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巩固大清的统治。 比起乾隆的奢靡排场,康熙的南巡显得低调务实得多。 他住的不是豪华行宫,而是地方官衙;吃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家常便饭。他关注的是民生疾苦,而不是个人的享乐。 即使在巡游途中,他也坚持处理政务,批阅奏章,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康熙的南巡既是体察民情的“微服私访”,也是向天下展示政绩的“汇报演出”。通过南巡,康熙稳定了江南局势,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文化融合,巩固了大清的统治。 可以说,南巡是康熙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作为一代明君的最好证明。 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治国理政,不能纸上谈兵,要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他六下江南的壮举,也载入史册,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 康熙究竟是明君还是昏君?他的南巡究竟是利国利民还是劳民伤财?你们怎么看呢?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多次在济宁停留,祭孔、拜孟子、访周公庙,每次都搞得声势浩大,仪
住顶楼小邹
2024-12-13 14:48:22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