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一致决定,把篆刻开国大印的重任交到张樾丞手上,在制作过程中,张樾丞还特地露了一手绝活,他这个独门技巧,不仅保证了国印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不会被盗印,还大大增加了国印刻字的耐久度……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所有的历史和文化符号都开始焕发新生。 对一个刚刚走出战乱的国家来说,象征权力与荣耀的“国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它不仅承载着国家的政治权威,更折射出新生政权的精神面貌。 而这枚印章的制作人,正是河北新河县出身的篆刻大师——张樾丞。 张樾丞小时候家里的条件比较贫苦,一家人都只能靠家门前的几分庄稼勉强果腹,每天都吃不饱的日子张樾丞早就过够了,14岁那年张樾丞做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背上行囊离乡,独自前往北京谋生。 年纪轻轻的小伙,总带着一股不服命运安排的劲头,那时候的北京,文化气息浓厚,张樾丞走在这些大街小巷里,看着那些书法家、篆刻师傅们的作品,他突然有了想法: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个有名的艺术家。 于是他想尽办法,成功拜入了一家名为“益元斋”的刻字铺学点手艺糊口,做学徒的日子可不容易,每天要捏泥巴、打磨石块,工钱微薄,生活艰难,但张樾丞并不灰心,反而越发坚定了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学习,不仅仅是雕刻,更学习了大量的书法、篆刻理论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岁时,他正式出师,开始自己接单做活儿,别看他那时年纪轻轻,却已经有了初步的篆刻功底。 逐渐地,他的名字开始在北京文人圈内传开了,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年轻的篆刻师傅,刻出来的印章不仅好看,韵味十足。 张樾丞在北京文艺圈的崭露头角,正是在1908年,当时他受邀为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四个字“龙飞虎卧”进行篆刻。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要刻得有气魄,又不失细腻,实在需要一定的功力,张樾丞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反复琢磨,最终将这四个字雕刻得气吞万里,雕刻的技法更是炉火纯青。 顿时让梁启超和他的朋友们都看傻了眼,纷纷感叹,简直是篆刻中的极品!有了梁启超如此重量级的认证,张樾丞也被一把推上了事业的巅峰。 从此他在北京的文人圈中,一炮而红,无论是鲁迅,还是冯玉祥,都成了张樾丞的常客,纷纷请他刻制印章,张樾丞也逐渐成了圈内的大腕。 1949年,烈士的鲜血洗刷掉了多年的屈辱,中华人民终于能自己当家做主,那时的中国,历经战火与动荡,终于走向新的光明,而新中国的象征之一便是——国印。 这不仅仅是一枚印章,更是一块象征国家尊严、政治权威的“文化大印”,有人曾说,印章代表的不是一个名字,而是国家的气度,国家的未来。 此时张樾丞已经年过六旬,但他依然在篆刻领域内是个响当当的名字,就算如此,面对新中国的国印设计,大家还是有些犹豫,毕竟这可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任务,谁敢轻易接手呢? 不过张樾丞心里有数,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技艺挑战,更是一项历史使命,中央领导层也认定,这项工作需要他,尽管张樾丞已经年迈,但依然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个任务。 张樾丞一开始就着手研究篆刻所需的各种字形与风格,他考虑到国印应该既现代又庄重,既传承传统文化,又能体现新中国的崭新面貌。 经过一番权衡,他决定选用宋体字,这种字形简洁大方,规范有力,更符合国家形象的需求。 而在材料的选择上,大家更是用心良苦,最终决定使用黄铜作为材质,这不仅寓意历久弥新,也表现了共产党节约亲民的特点,还代表着新中国坚韧顽强的精神。 刻印的过程中,张樾丞一丝不苟,每一刀都下得极其精准,不允许有半点差错,生怕自己的作品有任何瑕疵,影响到新中国的威严。 历经几次的改版和修正,,张樾丞最终雕出了这个令全国上下为之惊叹的作品,大印上,汉字深邃而庄重,字形方正又不失雄浑气魄,整体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权威感。 有一件事非常有意思:张樾丞不仅刻了这枚国印,还设计了一个特别的细节,他特意在四个角上留出了一些凸起的地方,这样可以防止印章在使用过程中因为磨损变得模糊不清。 这个小细节,展示了他作为一名篆刻大师的非凡匠心,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国家、对历史的责任感, 这枚大印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被正式使用,成为了新政府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张樾丞也因为这枚大印,被誉为“国家级工匠”,你看,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也能凭自己的双手,篆刻出这份永载史册的“大国印章”。 尽管张樾丞已经成为了篆刻界的传奇人物,但他却依然保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他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就,反而低调谦和,帮助许多贫困的学徒和工人,甚至将自己所赚的部分收入捐赠给了地方上的教育和公益事业。 张樾丞的个性与作品一样,都是质朴而有力量,他一生大多时间都花在了工作室里,直至1961年去世,享年78岁。尽管他走了,但他所创造的“国印”和篆刻作品,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开国大印”出自谁手?这一段精彩的故事,静安人你知道么?)
1949年,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一致决定,把篆刻开国大印的重任交到张樾丞手上,在制作
柳淮蕊
2024-12-10 19:40:45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