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他没有废汉自立?

左史淘沙 2024-12-09 10:31:05

时机,主要还是时机未到。 曹操其实一直在试探称帝的可能性以及可能会遇到阻碍与风险。 赤壁之战后,曹操加快了这一步伐。建安十三年废三公,称丞相; 建安十七年,曹操被赐予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特权; 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都邺城、建魏国、设百官; 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 这些不断提升的政治待遇和权力,使曹操在实际上已拥有了超越诸侯的地位和权力,这其实也是他一步步逼近皇位的具体表现。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上书称臣,并劝曹操称帝 。曹操将孙权的奏书向外人展示,说孙权是要把他放到炉火上烤。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人向曹操劝进,曹操却表示 “施于有政,是益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 这话其实反应出曹操内心的纠结,这次事件虽然由孙权发起,曹操的外在表现也看似比较理智,但是不可否认他也在借这次机会对群臣及天下人的态度进行一次试探,通过这件事考察各方对于他称帝的反应。 其实,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此时篡汉都不是最好的时机。 曹操当时面临着颇为棘手的局面,其内部亲汉反曹势力依旧盘根错节,他需要进一步清洗和铲除。比如:耿纪、韦晃、吉平起兵事件和魏讽谋反案。 而且,他在行动过程中又必须慎之又慎,因为稍有差池,便可能打破现有的政治平衡,引发内部的动荡不安。 与此同时,外部蜀吴两国虎视眈眈,一直在寻觅可乘之机,曹操必须全力维持国内的稳定局势,不能让蜀吴有机可乘,致使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绝境。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