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什么总会发生内乱? 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老是闹内乱,这事儿背后的原因挺

正平看历史 2024-12-07 02:25:05

春秋时期为什么总会发生内乱? 在春秋时期,各个国家老是闹内乱,这事儿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条条来说。 人口多了,事儿就多了 那时候,国君的老婆多,孩子也多,贵族人口嗖嗖地涨,可土地就那么多,怎么分就成了大问题。比如说鲁国吧,“三桓”这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儿子传下来的,他们一直掌着鲁国的大权。新的、老的贵族,还有国君的儿子们,都盯着那些土地和官职,大家你争我抢的,内乱就不断了。 人口一多,社会也变了。商人力量大了,社会结构更复杂了,老制度就管不住了,礼崩乐坏,诸侯国里更是乱得一团糟。 传位的事儿,真让人头疼 那时候传位,国君看谁顺眼,谁就可能是继承人。这样一来,夫人们争宠,儿子们也争位,家里就乱套了。 比如齐国,齐哀公被杀了,他弟弟当了国君,结果又被哀公的另一个弟弟给杀了,自己当了国君。宋国也是,宋宣公传位给弟弟,弟弟又传位给宣公的儿子,这种传法,看着挺好,其实给以后留下了大乱子。晋国那边,传位也是乱七八糟,一会儿这个当国君,一会儿那个抢过来,国家里就没消停过。 宗法制度,也不灵了 宗法制度,就是按血缘关系来分权力和财产,本来是为了防止大家抢,结果时间一长,小宗势力大了,就想抢大宗的权。这样一来,家里就又开始乱了。 西周王室是天下的大宗,结果自己也先乱了。周幽王废了嫡长子,立了宠妃的儿子,结果西周就亡了。诸侯国里也是,鲁国、晋国这些,都因为宗法制度乱了套,家里打得不可开交。 人才太多,也是麻烦 春秋时期,人才济济,可这也是个麻烦。以楚国为例,人才是不少,可内斗也厉害。楚王得防着所有人,因为那些篡位上来的,都得清理一批人,再封赏一批人,这样一来,楚王的力量就弱了。 楚国的人才,有的叛国了,比如伍子胥,如果他不是个人才,伍家可能就完了,哪还有后来的复仇。还有巫臣,他教会了吴国人驾车,被认为是楚国衰落的开始。 叛逃的人,引发大战 那时候,有人叛逃,往往就能引发一场大战。叛逃的人和收容国往往有共同的利益,结果就是对外开打。 比如楚国的申公巫臣,因为恨楚将子反,就跑到吴国去了,还教吴国人做战车,最后吴国就向楚国发起了进攻。齐国的庆封,在国内犯了罪,跑到吴国去了,结果楚国联合诸侯去打吴国,就是为了捉拿庆封。还有伍子胥,因为父兄被楚所杀,也跑到吴国去了,最后吴王就带着他和孙武去打楚国,把楚昭王都打得弃都逃跑了。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内乱不断,就是这些原因搅和在一起的。人口多了,传位难了,宗法制度不灵了,人才多了,还有叛逃的人,这些都让那时候的社会动荡不安。

0 阅读:27
正平看历史

正平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