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和我母亲不能好好说话,几乎是每一次,之后又后悔。 一次,无论是她跟我说话,开口之前,还是我一看她给我打电话,我就无法平静了。 先来一股无名火,也不管她说的是什么,我自己这个火就先来了。 我可能是后来察觉到的,刚开始我没觉得。 可能是因为我觉得我母亲有一个价值观念,不像我们现在年轻人这样以人为本的导向。 我感觉,我母亲是比较在乎钱的。我们小时候比较穷,她所有的导向都是钱。 假如说我今天生病了,然后我跟我妈说我可能有点不太舒服,需要去一趟医院,我妈就阻拦我,她说还用不着,你先自己怎么调理一下。 反正,我每一次觉得她就是把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你哪儿不舒服,你应该去医院”。 可能是因为我们小时候物质比较匮乏,家里比较穷,她自己在钱的问题上没有安全感。 我觉得也不都是她的原因,我也有原因,所以我才向老师请教,我也想改变自己。 另外可能比较反感她的一点,是她老觉得她自己是最正确的、最好的。可能因为她是小学教师,有一种职业病。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今天她给我们做了排骨,我夸她说“妈妈,今天饭做得挺好的”,她就说“那是,我自己做的最好……”反正就她是全世界最好的。 而且她说“我用了多长的时间,我费了老大的劲儿了”,反正就是邀功,表明自己这种牺牲的精神,“我为了你们做这种排骨,我费了好大的劲儿……”。 其实我们作为成年人、作为儿女,父母给你做一顿饭,肯定有感恩的心,而且我们肯定觉得她挺辛苦的。 但是,要是她自己说“我特别辛苦什么的”,我就反感了。 答:一,女主的需求。 女主可以去品一品,自己跟母亲冲突的背后,有种隐藏的需要——希望母亲关心自己。 比如在自己生病时,妈妈能重视、关心自己的身体。 女主的内在,有个理想化的妈妈——希望妈妈是无私奉献的,默默付出的,任劳任怨,能给自己做好吃的饭,不需要自己夸,自己委屈的时候永远在支持自己,自己说“妈,我想买东西”时,妈妈就会说“赶紧买,孩子,你值得很多件好衣服”。 但绝大部分妈妈都是很平凡的妈妈,不是理想的妈妈。而且,我们已经长大了。 我给大家整理了电子书《幸福钥匙:原生家庭和解之路》,公号后台回复“原生家庭”即可领取。 妈妈之前没能力成为我们理想的妈妈,现在很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 所以,我们的内在需要培养出一个理想的母亲来照顾自己、支持自己、允许自己、肯定自己。 你的内在没有理想母亲时,只能找你过去的妈,或者找你身边其他的妈,比如把老公当成那个妈,甚至把孩子当作那个妈。 很多人甚至让孩子来理解自己,甚至是和孩子撒娇。 而如果女主能满足自己的情感,女主就不会向外求,不会求妈妈了,反而更能理解她,能跟她好好相处。 当妈妈获得足够的夸奖时,她会反过来支持女主的。 二,妈妈的需求。 而女主的妈妈,也希望女主多认可她。但要从女主的嘴里获得持续的夸奖,太难了。 女主顶多说一句“妈妈,今天饭做得挺好的”,从嘴里硬掏出一点干巴巴的情绪价值。 妈妈一听,心里想“咋只有一句话,我好想你再多讲一点,你不讲,那我只能自己来讲”。 但妈妈一讲,女主就反感了。 我们和妈妈交流、和孩子交流,所有的背后都有一个部分,就是我们的内在有没有阴性的能量,也就是有没有懂得体恤、理解他人的能力。 如果你理解不了你妈妈,你也就理解不了你的孩子。 很多人会说自己理解妈妈,知道妈妈养育自己特别辛苦,但只是字面的理解。 如果真的理解,就不会夸妈妈一句之后,就不想再夸了。 妈妈唠叨一辈子,就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得到一句好的肯定。 那么多年的付出,她唠叨的背后是呐喊——“我付出了,你们怎么看不见呢?” 但很多孩子没反应,觉得“这不都是应该的吗?妈妈应该再照顾我多一点点”。 这是我对女主母女关系的呈现。母女之间,需要相互看见。我们先从看见自己、看见母亲开始。祝福女主。 主创团队 | 冷爱 方赏 茜茜 案例来自直播提问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问:我和我母亲不能好好说话,几乎是每一次,之后又后悔。 一次,无论是她跟我说话,
凌爱
2024-12-06 16:37:3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