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跟慈禧一个姓,8岁跳级上学,10岁会写诗,45岁被聘为哥伦比亚终身教授,90岁仍然站着给学生上课。可是,她穷困潦倒时,却靠到处代课来养家糊口,尽管如此,她却捐款3568万给南开大学。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叶廷元是一名官员,爱好诗词,母亲则是温柔知性的女老师,这注定了她与诗词结缘。 小时候,她是个典型的“假小子”,穿着哥哥的旧衣服满街疯跑,爬树、打弹弓样样在行。 邻居打趣:“这丫头,怕是以后没人敢要吧!”每每听到这些,叶嘉莹总是一脸不服气地嚷:“你们才不懂,书和诗才是我的宝贝!” 可命运,却从来不会让一个人安稳地过完童年。 13岁那年,抗战爆发,父亲因公务远赴重庆,再没回来,紧接着,母亲又因病去世。 出殡那天,叶嘉莹眼眶通红,抱着母亲的遗像站在棺材前,低声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孤灯夜夜寒,谁与共心安?”周围人听了,心酸不已。 成年后,叶嘉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才貌出众的她成了不少人追求的对象。 可她对爱情并不上心,拒绝了好几个追求者,只专注于诗词研究。 直到赵钟荪的出现,她的心才怦然而动。 赵钟荪,是宝岛某单位的一名青年干部,英俊潇洒、才气横溢。他第一次见到叶嘉莹,就被她的气质迷住了。 当时,他鼓起勇气递上情书,满以为能打动对方,谁知她看也不看,直接撂下一句:“诗可以赠,但感情不必。” 被拒绝的赵钟荪并不死心。他用尽各种办法接近叶嘉莹,还多次公开表白。 一次,他在聚会上当着众人说:“叶小姐,如果我不能娶你,这辈子我都不会娶别人!”叶嘉莹当场羞得满脸通红,尽管嘴上斥责:“胡闹!”但心里却起了涟漪。 最终,她被这份真诚打动,两人很快结婚了。然而,这段婚姻带来的,却并非幸福的港湾。 婚后,叶嘉莹随丈夫迁往宝岛,以为能过上安稳日子。没想到,不久后,赵钟荪却被捕入狱,家里的积蓄也被没收。 那时的叶嘉莹,刚生下女儿,既要抚养孩子,又要应付生活的压力。 为了生计,她开始到处找工作。一次,她抱着孩子在街头发单,冷风中冻得直哆嗦。 有过路的人认出了她:“你不是那个会写诗的叶小姐吗?怎么成这样了?”她低下头,咬紧嘴唇,轻声回了一句:“日子不好过,只能撑着。” 后来,她找到了教书的机会,虽然薪水微薄,但她格外珍惜。她总说:“只要能讲诗,我的心就不怕冷。” 从宝岛到加拿大,不管在哪里,叶嘉莹始终坚持站在讲台上,讲解诗词。最初的日子异常艰难,因为她的课没人愿意听。 “谁还听古诗词啊?”有学生直接当面问她。叶嘉莹笑了笑,淡定地回答:“你不听,不代表它没价值。我讲一次,你听一次,看会不会有改变。” 渐渐地,她的课堂上,学生越来越多。她总能用最质朴的语言,把诗词中复杂的情感说透。 有人问:“老师,您为什么这么热爱诗?”她回答:“诗是我的命,也是我的救赎。” 就这样,她从一名普通讲师,逐渐成长为享誉国际的诗词大家。在她最辉煌的时候,北美大学的课堂上,坐满了金发碧眼的外国学生,他们用生硬的中文,念着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然而,命运似乎不打算放过她。 1980年代,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因车祸双双去世,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叶嘉莹悲痛欲绝,整日以泪洗面,但面对两个外孙,她不得不打起精神。 “外婆,我们还能读书吗?”孩子怯生生地问她时,她点头:“能,读书最重要。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希望你们好好读书。” 于是,她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一边继续站上讲台,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诗词研究。 有人问她:“叶老师,这样的日子不累吗?”她笑了笑说:“累,但我的命,是诗给的,我不能辜负它。” 晚年的叶嘉莹,生活极为简朴,但她却毅然将毕生积蓄3568万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诗词研究。 这个消息传开后,很多人不理解:“都九十多岁了,留点钱养老不好吗?” 叶嘉莹摇摇头:“钱,我够用就好。但诗词得有人传下去。” 直到她的最后一堂课上,她依然神采飞扬,讲到杜甫的诗句时,突然停下来,对学生们说:“苦难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力量。诗不会欺骗你,只要你愿意相信它。” 这句话,成了她一生的写照。 叶嘉莹的人生,像一首跌宕起伏的长诗:有家破人亡的悲痛,有岁月风雨的洗礼,也有薪火相传的执念。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不可怕,只要心里有光,就能穿过黑暗。 她说:“诗是我一生的安慰。”而她,早已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诗意。
她跟慈禧一个姓,8岁跳级上学,10岁会写诗,45岁被聘为哥伦比亚终身教授,90岁
九州兔吹不散
2024-12-03 15:46:25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