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号称南拳王的刘拳师挑战230斤的重量级太极拳高手杨澄甫,本来是一件非常正常的切磋事件,却没想到成就了杨澄甫“史上最灵活胖拳师”的名声。 杨澄甫是杨式太极拳的传人,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和兄长杨少侯,都是太极拳界的名家。 杨澄甫在父亲杨健侯的教导下学习太极拳。 杨健侯教育子女时颇为宽松。 和父亲、伯父年轻时的训练相比,他的武术基础显得有些松懈。 1912年,杨澄甫已经29岁,他在北京中山公园开设了自己的拳场,教授杨式太极拳及各类传统武术技。 他的教学重点主要是面向有一定基础的学员,而一些更具挑战性的武技,由其父亲杨健侯亲自教授。 到了1917年,在临终时,杨健侯严厉指出,杨澄甫年少时过于懒散,没有下足苦功,如果再有高手挑战,杨家拳术的名誉必定会因此受损。 自此,杨澄甫闭门苦练,无论酷暑寒冬,都不曾懈怠。 他还聘请活人作为“桩”,进行极为独特的“打活桩”训练。 活人桩能更真实地模拟对手的反应。 每月花费6块大洋,杨澄甫用这些活人桩磨练自己的技艺。 经过6年的艰苦训练,杨澄甫能够将人桩轻松击飞数丈远。 他于1923年去拜访了京城的武术名家吴鉴泉,经过这次较量,杨澄甫确认了自己武艺的长进。 1923年之后,杨澄甫不仅继续教授杨式太极拳,也常常接待前来挑战的各路武师。 许多来者不拒的挑战者都以失败告终。 有的武师甚至被杨澄甫轻松击飞,跌出门外。 其中,最为著名的两次是与河北香河县的张秀林以及形意拳和八卦掌名家孙禄堂的比试。 张秀林被誉为“臂圣”,三人在切磋后互相敬重,结为朋友。 杨澄甫的身形肥胖,体重在晚年曾高达288斤,但他依旧保持着非常灵活的步法。 甚至在一次与陈微明的推手比试中,杨澄甫以惊人的速度将陈微明从楼上推送至窗外,并在瞬间拉回。 然而,杨澄甫自年轻时便拥有大食量,尤其喜好油腻的食物,尽管练功强度巨大,体内热量却始终得不到消耗。 1936年,上杨澄甫和鲁迅相继离世。 鲁迅的死因一直是一个谜。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他因患肺结核而去世,2022年,上海鲁迅纪念馆召集了来自九家医院的23位专家,通过现代病理学的方法,对鲁迅的疾病进行了详细研究。 专家们认为,鲁迅的死因应为左侧自发性气胸,前期病史包括严重的支气管炎、肺气肿和结核,以及右肺的渗出性胸膜炎。 这些病症最终导致了鲁迅的早逝。 杨澄甫的死因至今依然充满争议。 在1936年,时值其太极武艺达到顶峰。 在当时,关于他死因的猜测纷繁复杂。 吴志青曾在《太极正宗》一书中提到,由于杨澄甫常年生活在北方,南方的潮湿气候使他未能适应,从而引发健康问题。 然而,他在1943年修订时删除了这一说法。 与此同时,另一种猜测他在与萧聘三比武时受到重伤,导致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学者童旭东便倾向于这一看法,他认为杨澄甫的死亡与萧聘三的攻击密切相关。 童旭东指出,虽然上海的医疗条件在当时是亚洲最先进的,但杨澄甫死前已处于重病状态,且其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杨澄甫在广州教拳期间,已经表现出极为虚弱的体态,站立一会儿便需要休息。 根据当时的医疗记录,杨澄甫的病症似乎与心血管疾病更为相关。 根据曾昭然的回忆,杨澄甫当时患有严重的心脏病。 现代医学揭示,杨澄甫的症状,如严重水肿、消瘦乏力及下肢溃疡,极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所引发的并发症。 1936年,上海拥有许多经验丰富的医生,但由于医学对心血管病的了解有限,治疗手段也无法做出对策。 此外,瞿世镜在其著作中也提到,杨澄甫的食量极大,尤其喜好油腻食物。 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习惯,可能导致血脂升高,引发一系列心血管问题。 由此可见,杨澄甫的死因并非简单的“水土不服”。 从现代的角度看,这些分析似乎更能解释他早逝的原因。 即使在当今,这类心血管相关的疾病依然是全球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1]李德印.第二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讲座: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解析[J].中华武术,2006(2):9-10
1932年,号称南拳王的刘拳师挑战230斤的重量级太极拳高手杨澄甫,本来是一件非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30 23:01:33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