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180多个美国大兵发起冲锋,可守阵地的只剩下一个新兵蛋子,惊慌失措后,新

在东方寻史 2024-11-26 19:14:25

上甘岭,180多个美国大兵发起冲锋,可守阵地的只剩下一个新兵蛋子,惊慌失措后,新兵拿起手榴弹抛了过去,竟然杀了140多个敌人,创造了单兵击杀人数记录!   1952年的朝鲜战场已经接近尾声,中美双方在三八线附近久久僵持不下,难分胜负。当时对于志愿军来说,首要任务就是拿下597.9高地的制高点。   作为一个刚刚参入战场新兵蛋子的林炳远,在争夺597.9高地的危急关头面对敌人的重火力,表现得却像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一般,一战成名被誉为“单场战神”。   1950年,18岁的林炳远得知美国人的炮弹已经落在了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年轻气盛的林炳远随即就到到当地的征兵部门了解情况,希望自己也能够上战场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   回到家中,父母和哥哥得知他想要参军的想法时,并不同意,因为他才18岁年龄小不说,身材也不够高大。并且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林炳远从小就是在父母和两个哥哥的疼爱中长大,怕他吃不了战场上的苦。   相较于林炳远,家里更希望他身强体壮的二哥前去参军。但林炳远却铁了心的要去参军,父母眼看无奈,一年后只好让哥哥林炳远和他一起从了军。   由于当时朝鲜战场形势严峻,尽管志愿军的第一批部队在云山已经和美军交火,并取得优势。但这也意味着志愿军在拥有制空权的美国空军面前暴露了行踪。   面对美国飞机落下的炸弹,志愿军伤亡惨重,因此在1951年的9月只有19岁的林炳远就被派往了朝鲜战场作战,而当时的他仅仅只在部队当中训练了四个月的时间。   他身边的战友们,有很多都是从解放战争乃至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一路拼杀过来的,在这些老兵面前林炳远似乎连“新兵蛋子”这四个字都太赞誉他了。   可没想到林炳远虽然小小年纪,但拿起武器在战场上的表现完全不逊色那些老兵。   1952年的10月,入朝作战一年的林炳远所在部队接到任务,在上甘岭一战中要他们务必拿下597.9高地这个制高点,这个地方对于志愿军来说十分重要。     然而,由于美军的高傲自大,在几次战役中面对志愿军吃尽了苦头,这次在上甘岭一战中联合国军的将领也从李奇微换成了克拉克,有了前面两任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李奇微的屡屡吃瘪。   克拉克这次再也不敢轻视志愿军,制定了详细周密作战计划的同时,还派出了大量兵力誓要拿下597.9高地。   这一战让林炳远所在的部队吃尽了苦头,面对美国人的飞机以及重火力武器的猛攻,志愿军陷入到了极度绝望的困境当中。     林炳远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在自己的身边,放眼望去周围都是残肢断臂,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了,与此同时虽然志愿军暂时占领了高地。但是面对美国人的来势汹汹,高地即将失守。   这个时候林炳远突然看到,从西南方向分别冲过来了一百多个美国士兵,这个时候林炳远什么也顾不上了,秉着能带走一个是一个的心态,将手榴弹绑在自己的身上想和美国人拼个鱼死网破。   就在这个时候,林炳远的老班长从一众尸首中爬了出来,林炳远看到班长还活着兴奋的不能行,原来刚才班长只是被炮弹给震晕了过去。   班长这时候告诉林炳远:“傻小子,好好用脑子想想,别那么冲动!你要是就这么死了,那么多战友的遗物谁帮他们带回去给他们的家人?”   这句话触动到了林炳远的内心,看着死去的战友们林炳远将绑在身上的炸弹取下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随后他和老班长找到了一块又高又厚的岩石躲在后面,当作掩体。又仔细看了看这群冲上来的美军有多少人,将手榴弹分好,每冲上来一批美军就直接赏他们一颗手榴弹。   随着“轰”几声巨响,美军的阵型瞬间被炸散,剩下的那些美国人看到这种情况纷纷躲了起来。政党林炳远和老班长兴奋的时候,没想到美国人的远处的炮弹直接朝他们射了过来,就落在他们附近。   老班长反应迅速,立刻将林炳远推开老远,林炳源因此躲过一劫。但老班长却为了救自己而牺牲,眼看火力停止,美国人就上前逼近。   这时候林炳远来不及悲伤,带着战友们的遗物迅速从另一方向逃去。   在和为数不多的战友制定好作战计划后,几人又上了战场。由于敌人的火力压制过于凶猛,仅剩的几人也纷纷倒在血泊当中。   林炳远看到战友们一个接着一个牺牲,拿起手榴弹不要命的往美军阵地投掷,手榴弹投完了就拿起机枪拼命的向美军扫射。   尽管林炳远在这过程中了弹,但他就好像感觉不到疼痛一般,就是不倒下。一阵枪林弹雨过后,面前的美军尽数到在眼前,并且志愿军的增援部队也敢到。   支援部队看到眼前的场景简直不敢相信,林炳远竟然凭借一己之力干掉了一百四十多个美国人。   事后就连林炳远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做到的,当时他的心里就是有一口气,想要为老班长为死去的战友们报仇。   林炳远凭借着一战直接名声远扬,被誉为“单场战神”。 参考来源:痛悼!上甘岭特等功臣林炳远逝世,曾孤身歼敌140余人——大皖新闻

0 阅读:42
在东方寻史

在东方寻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