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揭秘:夸孩子“真棒”的误区与科学夸奖六原则 最近,我带孩子去上钢琴课,隔

山里记食美 2024-11-25 16:51:44

心理学揭秘:夸孩子“真棒”的误区与科学夸奖六原则 最近,我带孩子去上钢琴课,隔壁教室传来一个孩子唱歌的声音,似乎遇到了困难,老师建议他回家好好练习发声。孩子出来后,垂头丧气,显然有些失落。 他的妈妈见状,立刻牵起他的手说:“你挺棒的,我在外面听着你唱得挺好的,我们回去再练练会更好。”孩子听后,却反驳道:“哪里棒了?老师都说我的气息不对,你每次都这么说,结果每次老师都批评我,你别说话了!”看着妈妈愣住的表情,我不禁有些心疼她。 其实,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许多父母担心孩子受到批评后会丧失信心,于是总是想方设法地夸奖孩子。但“你真棒”这样的夸奖方式,真的有效吗?我对此表示怀疑。 为何不建议说“你真棒”? 在育儿书籍中,我们常看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观点。起初,我也觉得这很简单,不就是给孩子一些赞美吗?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夸奖不仅要夸,还要夸在点上,夸出孩子的“自驱力”,这并不容易。 有时候,如果夸奖不当,不仅毫无激励作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个孩子,他已经在老师那里受到了挫折,这时妈妈还无视现实夸他“棒”,会让孩子觉得妈妈在骗他。 那么,为什么不建议总说“你真棒”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笼统的夸奖会忽视个人努力。这种泛泛的夸奖会让孩子认为成功是因为固有的“棒”,而不是通过努力。比如前文的孩子,或许他已经练习了很多遍,只是没掌握技巧才气息不对。但妈妈每次都用“你真棒”来夸奖,再结合老师的批评,孩子就会觉得“反正练不练结果都一样,算了,以后就不练了”。 其次,“你真棒”会让孩子忽视失败的价值。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很多经验都是在教训中积累起来的。而当我们夸奖孩子“你真棒”时,会让孩子误以为只有成功才是“棒”的,这会导致他们对失败产生恐惧和回避。 此外,“你真棒”还会让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下。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信念,会帮助我们更加积极地应对任务。而孩子们的“自我效能”往往是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件成功经验建立起来的。如果每次事后,父母只是笼统地说“你真棒”,不强调孩子具体努力的事情,会让孩子减弱对自我效能的积累。 如何科学地夸孩子? 既然“你真棒”这样的夸奖方式并不理想,那么如何夸奖孩子才能让孩子保持自信心的同时,又动力十足呢?其实,夸奖孩子还有一些原则可循。只要家长在夸奖孩子时用上这些原则,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原则一:描述孩子的具体行为。建议家长夸奖时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值得称赞,这样也便于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保持。比如:“我看到你今天自己整理了书包,每本书都放得整整齐齐。” 原则二:强调努力和过程。家长不要过分强调结果,而要着眼孩子努力的过程,多夸奖他的努力。比如:“你这次数学考试虽然没有得到最高分,但你的解题过程很有逻辑,进步很明显。” 原则三:表达对孩子能力的信任。想要孩子增加自我效能感,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夸奖孩子时别忘了表达你对他能力的信任。比如:“我相信你可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之前已经做得很好了。” 原则四:夸奖孩子的责任感和贡献。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有积极影响,会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夸奖时别吝啬夸奖孩子的责任感和贡献。比如:“你今天帮助弟弟学习,说明你是很有责任感的姐姐呢。” 原则五:使用比较级的夸奖。有时候我们夸奖孩子,孩子并不会信服。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比较级的夸奖,与孩子的过去比较。比如:“我仔细听了下,虽然今天你的气息还没达到老师的标准,但已经比上个月稳多了,这说明这些天的辛苦练习是有效果的,我们只要继续坚持就可以了。” 原则六:夸奖孩子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孩子终其一生都要提高的能力。当孩子在这两方面有进步时,家长千万不能吝啬夸奖。比如:“你选择研究这道题,虽然有点难度,但妈妈看到你试了很多方法,最终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妈妈真的为你感到自豪。” 总之,适当的夸奖会有效地激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积极的成长心态。希望这篇文章提到的夸奖原则,能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0 阅读:0
山里记食美

山里记食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