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力量:五类老人培育出的孩子尤为出色,原因令人信服 提及隔代教育,许多

山里记食美 2024-11-24 17:03:41

隔代教育的力量:五类老人培育出的孩子尤为出色,原因令人信服 提及隔代教育,许多人往往持批判态度,认为老年人观念陈旧,缺乏变通,且容易过度溺爱孩子,导致老人带娃存在诸多弊端。因此,有些父母宁愿自己辛苦些,也不愿让老人插手孩子的教育。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全然如此。随着育儿成本的不断攀升和经济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庭请不起保姆,于是老人便成为了带娃的主力军。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流动老人的比例逐年上升,其中2015年流动老人中有43%是为了照顾孙辈。纪录片《姥姥》中,格格姥姥也提到,有80%的姥姥都在帮忙照看孩子。这不仅包括爷爷奶奶,还有越来越多的姥姥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关于老人带娃,人们的看法各异。有人认为老人带娃不靠谱,因为老人容易溺爱孩子且不懂科学育儿;但也有人认为老人带娃能减轻年轻人的家庭负担,让孩子得到照顾,年轻人得以安心工作。事实上,老人带娃并非全然是坏事,以下五类老人带出的孩子往往十分优秀,甚至让宝妈都自叹不如。 五类老人培育出的孩子尤为出色 一、立规矩,不溺爱 黄大妈对孙子的管教曾一度陷入困境。每天上学放学,她都要与孩子进行一番拉锯战,孩子上幼儿园特别磨蹭,她焦急地催促,但孙子却嫌她唠叨。放学后,孙子常常抱怨爬楼梯太累,非要奶奶背着,否则就坐在楼道里耍赖,直到奶奶妥协。黄大妈腰背酸痛,还要赶着回家做饭,但孩子却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这正是因为奶奶过于溺爱,导致孩子从不考虑他人。 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的教育要趁早,尤其是要克制任性。3-4岁的孩子发脾气,可能只是在地上打滚,但到了14岁再教育就晚了,孩子生气时甚至会离家出走。因此,有远见的老人不仅不会溺爱孩子,还会从小给孩子立下规矩,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样的孩子做事有规矩、懂分寸、知进退,不会闯祸,教养好且更机灵。 二、明事理,不越界 大人对孩子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长期照顾孩子的老人更是如此。贪婪、胡搅蛮缠的老人教育不出明事理的孩子,因为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老人在带孩子时,不能贪小便宜,也不要诋毁他人,特别是孩子的亲妈。老人做事要对事不对人,同一个屋檐下,无论是老人、媳妇还是儿女,都没有容易的生活,立场不同难免会有委屈感。但既然决定共同生活、共同照顾孩子,就要体谅对方的难处。 明事理的老人会与儿女多沟通、避免误会,少斗气,也不过多干预儿女对孩子的教育。这样的老人与孩子相处时让人感觉很舒服,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避免言语伤害孩子、不把怒火撒到孩子身上。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的沟通和逻辑能力更强、待人也更宽容。 三、育儿观念与时俱进,愿意学习 纪录片《姥姥》中的昀昀姥姥退休前是一名演员,退休后帮女儿带娃。女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看到专门为爷爷奶奶开设的早教班后,她试听了几次觉得很满意,便给昀昀姥姥报了名。虽然昀昀姥姥起初表示不爱听这个课,但想到是为了孙子好,最终还是选择去听课。思想开放的老人愿意放下身段学习、不排斥新的育儿观念、只要对孩子有利的事情都愿意尝试去做。 四、付出不计较,愿意与儿女同甘共苦 有些老人认为儿女成家后自己的义务就完成了,晚年只想和配偶享受生活。然而,能请得起保姆的家庭并不多,大部分是普通工薪家庭,一个人很难支撑起一家人的开销。明智的老人会主动帮忙带孩子、愿意为儿女牺牲、只求儿女生活得更自在。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受老人影响也会变得更有责任心、乐于助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并非空话,老人的付出不会白费,晚年时自然能得到儿女和孙辈的尊敬和善待。 五、有能力也愿意花时间去培养孩子 “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是很多家庭辅导孩子作业时的真实写照。然而,如果老人曾是教师或在学习方面有特长且愿意付出精力辅导孩子,那么即使父母缺席孩子的教育,有了老人的精心辅导,孩子的学习能力也会增强、变得更优秀。 结语 孩子的养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五类老人加入带娃的主力军对孩子来说是福气所在。这些老人带大的孩子也会很优秀。家有这五类老人我们要好好珍惜。然而,老人帮忙带娃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放手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主导者仍然是父母,老人只是辅助者。如果老人和父母能够做到通力合作、分工明确,将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的孩子也会更加出色。

0 阅读:0
山里记食美

山里记食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