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一个男人骑着瘦马在敦煌的戈壁上狂追,他的妻子跟着别的男人跑了:“陈芝秀,你给我回来!”不料,马一脚踩空,他连人带马摔倒在沙地里,昏迷了两天,才被人发现。 这个男人叫常书鸿。从那天起,他在敦煌失去了妻子,却用余生守护住了敦煌。 1927年的巴黎,是艺术的天堂。22岁的常书鸿第一次站在塞纳河边,看着那些油画大 师的作品,他心里燃起了一个念头:“总有一天,我也要让全世界看到我的名字!” 他很争气,成为巴黎美术学院的高材生,油画比赛的金奖得主,他的人生如开挂般顺利。法国教授拉着他的手夸道:“小伙子,你可以留在法国,成为欧洲最出色的东方画家。” 可就在那一刻,命运来了个急转弯。 1935年的一个雨天,他无意间翻到了一本《敦煌图录》。那些神秘的佛像、栩栩如生的壁画,一下子击中了他的心。 “这些东西,居然是我们中国的?”他盯着书页,久久无法移开目光。 放下书,他做了一个看似荒唐的决定——离开巴黎,回中国,去敦煌。 他的法国朋友骂他傻:“你疯了?你放着巴黎的荣誉不拿,跑去沙漠里受罪?” 可他只是摇摇头:“如果没有人去保护敦煌,那我去。” 1936年,常书鸿带着家人回到了中国。可敦煌在哪里,他一无所知。抗战爆发,全国动荡,他带着妻子和孩子从上海辗转到重庆,又从重庆逃到兰州,最后到了西北的一个小村庄。 一天夜里,家里只有半袋米,孩子饿得哭闹不止。妻子陈芝秀红着眼问他:“咱们还要这么熬多久?”常书鸿把孩子抱到怀里,轻声说:“再等等,再等等,等到了敦煌,一切就好了。” 可到了1943年,他终于找到敦煌时,等来的却是更大的绝望。 那是他梦想中的“艺术圣地”?不,那只是一个满是黄沙的破庙。洞窟残破,壁画脱落,老鼠在佛像脚下爬来爬去。 更可怕的是,没人关心这里的艺术。壁画被砍掉卖钱,佛像被人挖空当柴烧。 常书鸿握紧拳头,对着风沙里的莫高窟发了誓:“从今天起,这里就是我的命,我要守住它!” 可是,“守住敦煌”比他想象的难得多。风沙大到睁不开眼,颜料没有,就用泥巴调;画布没有,就拿破旧的帆布替代;没钱请工人,他自己爬上木梯去修补壁画。 “爸,你为什么要留在这里?这里什么都没有!”一次,年幼的女儿拉着他的衣角哭喊。可常书鸿只能苦笑:“没办法啊,这里是敦煌。” “常书鸿,我受够了!你是来救敦煌的,可谁来救我和孩子?”1945年的一天,妻子流着泪,收拾行李,跟着另外一个男人,悄悄离开了他。 常书鸿知道后,骑着一匹瘦马在沙漠里狂追,边追边喊:“陈芝秀,你给我站住!”可是,妻子早就没了踪影。 这场追逐没有奇迹发生。他的马一脚踩空,连人带马摔倒在沙地里,昏迷两天后被地质勘探队救了回来。 醒来的第一眼,他看到的不是妻子回心转意的身影,而是兰州报纸上的离 婚声明——他的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从那天起,他的人生被彻底掏空。然而,就在这片戈壁荒漠,他用余生做了一件伟大的事:守护敦煌。 那天,常书鸿一个人坐在洞窟门口,盯着远处的沙丘,沉默了一整天。沙漠的风呼啸而过,带着黄沙扑到他脸上。他擦了一把脸上的沙子,声音低沉:“走吧,没关系,敦煌还在。” 陈芝秀走后,常书鸿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可他咬着牙,继续干。 研究所的经费不够,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和画作;一个人种菜、养鸡,为了生计还学会了打铁。 外人问他:“你到底图什么?”他摇头:“图什么?图以后有人还能看到敦煌的这些国宝。” 1962年,莫高窟迎来了一批外国艺术家。他们参观后,感慨万分:“你们居然能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坚持保护这些艺术,这太了不起了!” 那天晚上,常书鸿点了盏小油灯,在破桌子上写下了日记。他的字迹歪歪斜斜:“快30年了,敦煌终于被世人看到了。我虽无 能,至少守住了它。” 晚年的常书鸿,身影瘦削却不显萧条。他经常走到洞窟门口,对着沙漠发呆。有人问他后悔吗?他笑着摇头:“我的人生,一半是风沙,一半是壁画。后悔?不后悔!” 今天的莫高窟,已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可每当人们走进洞窟,细细欣赏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时,是否会想起那个曾在风沙中孤独守护的男人? 常书鸿,为了敦煌,失去了太多太多,但他用自己一个人的孤独,换来了一代代人的辉煌。 参考资料:《档案》《常书鸿自传》
1945年春,一个男人骑着瘦马在敦煌的戈壁上狂追,他的妻子跟着别的男人跑了:“陈
九州兔吹不散
2024-11-22 22:22:59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