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场激战就要打响了。 排长刘绍

大连湾湾渔人 2024-11-21 16:54:40

1951年5 月,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场激战就要打响了。 排长刘绍安与副排长张志九都知道任务的艰巨性,早就作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刘绍安握住张志九的手说:“咱俩来个生死约定,如果我牺牲了,由你来照顾我们身后的两个家;你要是阵亡了,由我来照顾这两个家,我说话算数!” 张志九对刘绍安的想法很赞成,于是两人用铅笔在饼干的包装盒上写下了各自的家庭住址,并装进了空子弹壳里,郑重地交到了对方的手里,然后重重地击了一下掌。 第二天凌晨,刘绍安率领全排战士执行侦察任务途中,突然遭到敌人暗堡的袭击。为了给大部队扫清前进的障碍,刘绍安决定端掉这几个暗堡。敌人火力太猛,前面派出的几个战士都牺牲了,刘绍安拿着炸药包就要往外冲,张志九一把抢过炸药包说:“排长,你还要指挥全排战斗,我上!”说话间,他已经冲了出去。 经过激烈的战斗,敌人的几个暗堡被端掉了,张志九却身中七弹,奄奄一息。刘绍安把张志九紧紧抱在怀里,呼喊着他的名字。可张志九看着他说不出话,眼睛睁得圆圆的。 刘绍安哽咽着说:“好兄弟,你放心吧!我会说话算数的,如果我做不到,就让我也死在朝鲜战场上。”听了刘绍安的话,张志九才缓缓闭上了眼睛。 张志九牺牲后,刘绍安实在不忍心把这个噩耗告诉他的家人。于是,他模仿张志九的笔迹定期给他家里写信。当时,刘绍安每月有26 元津贴,他把大部分都寄给张志九的母亲,少部分寄给自己的母亲。1953 年春节后,张母发现“儿子”的信来得更勤了,寄的钱也比以前多了,以为儿子在部队里干得很好,心里很欣慰。 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年,直到民政局工作人员送来烈士证书和抚恤金,她有些迷糊了,问对方:“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儿子在部队里好好的,每月都给我按时寄钱呢!” 为了慎重起见,张志九老家——泰兴县方政府专门向部队发函询问。经确认,张志九两年前已经牺牲,寄钱来的是刘绍安。张母随后托人写信给刘绍安,感谢他的帮助,让他不要再寄钱来,自己家里能过得去,可刘绍安仍一如既往地寄钱。 1963年,刘绍安面临转业时,他忘不了对牺牲战友的承诺,主动放弃了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升职和回老家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去侍奉战友的双亲。他跪在自己的生身母亲面前,哭诉着“生死之约”,得到了母亲的赞同之后,就径直来到了泰兴。刘绍安这个“儿子”一来就成了张家的“顶梁柱” ,刘绍安为张家父母尽孝多年,两个老人过世后,刘绍安继续承担起供养3个弟妹生活、学习的重任,直至他们成家立业。 面对许多人的不理解,刘绍安坦然地说:“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了战友的重托,我无怨无悔!”

0 阅读:0
大连湾湾渔人

大连湾湾渔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