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砖家们 闲暇之余,翻出1992年7月5日,社科院历史所作出

派侑看文 2024-11-19 21:14:37

可怕的砖家们 闲暇之余,翻出1992年7月5日,社科院历史所作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这篇文章,认真研读之后,顿感学术氛围之浮躁,深思市场经济大潮对学术研究之冲击,细思甚恐。 《结论意见》一文,确定争论千年的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千年的争论都没有说清,究其原因是双方都没有文物出土,历史记述的又不太详细,“襄阳说”论点论据漏洞百出。就凭历史研究所几个人在那个浮躁的年代坐在办公室喝几杯茶就盖棺定论了。笔者认为: 第一,历史所认定的“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观点错误! 历史上最早记述诸葛亮躬耕地的是诸葛亮本人,他在上疏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一文明确说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陈寿的《三国志》那一句话说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从诸葛亮去世到陈寿去世一百年间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没有歧义。这与结论性意见始终一致吗?睁着眼睛说瞎话。 第二,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并非属曹操地盘。 从建安元年到建安十三年,宛城只有短暂的三次小规模战斗,其它都是太平年,都是在刘表的荆州统治之下,外加雄厚的南阳政治经济基础,人们很快恢复了生产,社会还是太平盛世。无论如何比较,也比山沟里发达多了,最起码躬耕南阳衣食无忧。 第三,诸葛亮结交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就推断出诸葛亮亦应住在襄阳,这个结论更是荒谬。 我不否认诸葛亮亲戚大部分在襄阳,但谁能找出亲戚在襄阳,诸葛亮得到了关照?给他送了几斗米?给他提拔啥官了?有的只是亮“躬耕陇亩”的历史记述。 第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这种观点错上加错! 诸葛亮一生没有隐居的历史,在他叔叔诸葛玄去世后,他失去了生活来源,他要躬耕,他要生活!他有能力隐居大山吗?何况他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历史记述他躬耕南阳,从没有人说他隐居南阳! 回想从建国开始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为啥没有人说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因为毛主席他老人家博览群书,一锤定音:诸葛亮躬耕于南阳!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