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书时记述地名的习惯 古代特别是在战乱频仍时代,各地行政

派侑看文 2024-10-25 09:14:11

古代著书时记述地名的习惯 古代特别是在战乱频仍时代,各地行政区划变化的频率最高。因此,古代著作家一般就有一个惯例,在赘述古代历史事实和地名时,经常用著书时代的地名,这样才便于让同时代的人弄清楚,不混淆。 我们研究诸葛亮躬耕地,要掌握去粗取精,直击要害。哪部著作距诸葛亮时代最近?哪部著作是正史?这部著作在记述地名时是否有一定规律可寻?这是方法论问题。毫无疑问,唯有陈寿的《三国志》是解决此问题之根本。抓住这个要害,才能从本质上理清诸葛亮躬耕地望。 我们先看因时代变化地名随之变化的习惯。 诸葛亮躬耕时间是公元197年至207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初出茅庐离开躬耕地。第二年即208年,曹操占领北荆州。把南郡的襄阳,中庐等六县和南阳郡的山都,邓县分出,成立襄阳郡,辖八县。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上时,上疏《出师表》。而此时,已经距诸葛亮离开躬耕地20年了,襄阳郡和南阳郡并存也已经20年了。按常理来讲,诸葛亮本人清楚知道汉水以南的隆中属于襄阳郡,如果他在隆中,必然会说“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 我们从《三国志》记载中看到:“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向郎,字巨大,襄阳宜城人也。”忠文聘、韩暨则注明为:“字汉升,南阳人也。”“字仲业,南阳宛人也。”古代人对籍贯记述,一般采用郡望在前,县、乡、里在后。郡治地可以只写郡也可以写郡名后加郡治地。这类习惯常识在《三国志》中随手拈来。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南阳就只能指宛城,即现在的南阳城区。从诸葛亮走出南阳卧龙岗草庐到陈寿去世上百年无人反驳的躬耕地南阳卧龙岗,无论外地人如何狡辩,真理永远是真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