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教授微观史新作:新视角看马戛尔尼使团
教历史的小王聊生活
2024-11-11 12:51:31
本书作者沈艾娣是牛津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华北乡村、地方宗教与社会、清末以降的社会文化等,擅长将全球视野与微观史研究方法相结合。代表作有有《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传教士的诅咒:一个华北村庄的全球史》等。历史学313考研 历史师范生
💖💖
“翻译”在两大帝国的外交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去年出版的《龙与狮的对话》就通过对大量档案材料的爬梳,指出翻译带来的误解最终导致马戛尔尼访华成为了一场“鸡同鸭讲”的对话,为我们理解近代史上中外交流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相较于《龙与狮的对话》,新近出版的《翻译的危险》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两位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让他们的人生沉浮与使团出使交织在了一起,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 历史学书籍
💖💖
“翻译的危险”作为全书主线的问题。从书名可以看到,沈艾娣是要在18—19世纪中英关系的大背景下勾勒两位译者小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1781—1859)和李自标(1760—1828)不平凡的生平,而把二人贯串起来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当译者所面临的风险。世界史 书籍推荐
💝💝
《翻译的危险》是沈艾娣的微观史新作。这一次,她将视角聚焦在两位译者身上,他们是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亲历者。一位是给马戛尔尼勋爵当翻译的李自标,他是从意大利求学归来的中国传教士;另一位是自小习练汉语的英国人小斯当东,他在中国的职业是作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从事贸易,他们都不是职业翻译。书中通过讲述两个小人物的命运,揭示了当时清朝对外国知识的态度及其对后来中西关系的影响。作者的观点是,戴粉状假发的李自标和跪在中国皇帝面前的小斯当东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和英国的接触并不是初次相遇的文明之间发生的冲突,而是早期现代世界全球联系日益密切的结果。把英国人带到中国的茶叶贸易,实则源于 16世纪葡萄牙和荷兰海员将香料从东南亚贩至欧洲的航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