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在一次德国机械展会上,一名工作人员对着中国一名参观人员说到:“拍吧,多拍点,反正你们也学不会的!”而在23年后,中国一名女子打破技术封锁,让小瞧我们的德国损失惨重! (信息来源:新华网2018-07-22《孙丽:从跟跑到领先 让中国起重机站上世界之巅》) 孙丽,这位来自徐工集团的女工程师,正是这个励志故事的主角之一。1994年加入徐工集团的她,听闻同事们在德国展会上遭受的屈辱后,暗下决心要为中国的起重机事业争口气。 她深知,要想在短时间内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单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中国需要自主创新,需要突破性的技术革新。 孙丽的加入为徐工集团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工作勤奋,思维敏捷,而且非常清楚要想真正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在更高吨位的起重机上有所突破。2002年,150吨起重机塔臂的研发任务交到了她手上。 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发中,每天早出晚归,废寝忘食已经成为她的常态。即便是在怀孕期间,她也坚持工作到临产前几天。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她的带领下,中国第一台150吨级别的起重机成功问世,这标志着中国在重型起重机领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但孙丽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带领团队不断突破,相继研制出了260吨、350吨、500吨的起重机,每一次突破都让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3年,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中国第一台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终于问世!这台庞然大物的诞生,让曾经对中国技术不屑一顾的德国企业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他们失去了中国这个每年为他们带来10亿美元利润的大客户。 4000吨级起重机的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他们遇到了许多看似不可能逾越的障碍。 其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保证起重机能够吊起4000吨重物的同时,又能确保整个机器的移动性。 这个问题曾一度让整个团队陷入困境,常规的设计思路似乎都走不通,团队成员甚至萌生了放弃的念头。 就在这时,孙丽想到了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桥梁工程。她开始研究各种跨越大江大河的桥梁,特别关注那些拦索式大桥的桥塔结构。经过深入分析,她发现桥塔的受力模式与履带起重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他们开始尝试将桥梁工程中的一些先进理念,应用到起重机的设计中。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模拟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既能承受巨大重量,又不失灵活性的结构设计。 然而,挑战并未就此结束。4000吨级起重机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堪称"巨无霸",其制造和组装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为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孙丽带领团队反复进行模拟测试,不断优化生产流程。 终于,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之后,4000吨级履带起重机成功下线。当这台庞然大物第一次展示其惊人的起重能力时,现场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工程机械技术终于真正站在了世界的巅峰! 孙丽和她的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在相同的任务量下,德国的3000吨起重机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而中国的4000吨起重机仅需5个小时就能搞定。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技术的飞跃。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崛起,正是千千万万像孙丽这样的工程师们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不仅能学会先进技术,更能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从1990年被嘲笑的场景,到2013年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走过了一条艰辛但充满荣光的道路。 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进步,更是关于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崛起。它告诉我们,面对嘲讽和质疑,最好的回应不是愤怒和抱怨,而是默默积蓄力量,用实力说话。 如今,中国的工程机械产品已经远销全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大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非洲的铁路到南美的水电站,从中亚的油田到东南亚的港口,中国制造的工程机械设备正在改变世界的面貌。 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孙丽和她的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正在积极探索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力求在新的技术革命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23年前,当中国工程师们被嘲笑"永远学不会"时,谁能想到今天的中国会成为全球工程机械的领导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有梦想、有毅力的民族的力量。因为,他们不仅会学会,还会超越,甚至重新定义整个行业的标准。 今天,当我们回首那个被嘲笑的场景,再看看中国起重机技术的辉煌成就,不禁让人感慨万千。这背后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恐怕只有孙丽和她的团队才最清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国的工程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不仅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为中国的工业发展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赞歌。#世界第一汽吊#
1990年,在一次德国机械展会上,一名工作人员对着中国一名参观人员说到:“拍吧,
奇谈社会
2024-11-08 23:06:07
0
阅读:198
东风
重奖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