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钱学森来到美国,努力学习,勇于创新,成了著名的航空专家。美国人习惯从

九州兔吹不散 2024-11-05 22:38:07

1935年,钱学森来到美国,努力学习,勇于创新,成了著名的航空专家。美国人习惯从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用于买保险。没想到,钱学森虽拿着不错的薪水,但却做出了让人难以理解的选择:不买保险,不买房,而且拒绝入股分红。 有一次,有人忍不住问他:“钱博士,您这么成功,怎么不为自己存个养老保险呢?” 钱学森听完,轻轻一笑,摆摆手:“存什么保险?我一块也不会存。”话音刚落,那人一愣,显然没听懂这背后隐藏的深意。 1942年,钱学森在美国航空喷气公司担任技术顾问,工作表现堪称出色。他的每一个方案,都能让公司的生产线运行得更加高效,技术问题的解决更是让他赢得了美国同行的尊重。 创始人马林纳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中国人,眼中充满了欣赏。他知道,钱学森不仅技术过硬,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钱博士,”马林纳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要不要考虑入股?我们公司刚开始起步,得到了一大笔军方订单,入股的话,你每年能分不少红利。” 说实话,钱学森看得出来,公司前景非常好,若是入股,日后赚的可能就是日进斗金。。 但钱学森却不为所动,他冷静地答道:“谢谢,但我不准备拿‘洋财’。” 马林纳顿时愣住了,眼前这个年轻的中国人,事业刚刚开始,却拒绝了这样一笔丰厚的财富机会。心里不禁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选择?” 可钱学森的心中早有定数:美国虽好,但终究不是他的家。他心里清楚,自己此生的使命,不是去积累财富,而是要回到中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来,钱学森的心情激动得无法言喻。那一刻,他似乎从美国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那天晚上,他急匆匆地回到家,握住妻子蒋英的手,眼中充满了坚定与激动:“蒋英,我们要回去了!祖国需要我们!”蒋英当时正怀着孩子,身心不便,但她知道,钱学森这一决定,已经是刻在骨子里的决心。 然而,回国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蒋英怀孕在身,身体状况不佳;而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教授的职责也未完成,更何况,二十年来的美国生活,早已让他在学术界和军方有着广泛的人脉,如果回国,要面对的是全新的挑战。 1950年6月,蒋英生下了他们的女儿钱永真,这个小生命的诞生,令钱学森对回国的渴望更加迫切。他开始加快脚步,整理手中的资料,准备着随时动身。 但就在此时,事情发生了突如其来的变化——钱学森被美国软禁了。美国方面担心,钱学森身为航天领域的权威人物,一旦回国,将把技术带给中国,这对美国不利。 “你们关我五年,我就能为中国做五年的准备。”钱学森在心里默默想着,他坚信自己迟早能回到祖国的怀抱,带着全部的知识与技术,去回报祖国的呼唤。 五年,五年的漫长等待。钱学森的女儿都已经五岁了,夫妻俩终于被允许回国,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通过抗美援朝期间的美军战俘交换协议,才最终促成了钱学森的归国。 那一刻,钱学森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走出飞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深吸了一口气,回家的感觉真好!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迎来了他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用自己所学的航天技术,推动了中国的D弹、火箭研发,开创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先河。 被誉为“火箭王”的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的第一颗D弹,为中国的国防安全和航天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学森从未为财富所动,从不为荣誉所迷,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倾注在了国家的强盛上。 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也始终坚信:“回国是我一生中最对的决定。” 他为中国筑起了强大的航天防线,培养了无数的技术人才,把知识与力量一代代传递下去。 今天,当我们回忆起钱学森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追忆一位科学巨匠,而是在缅怀那个曾为国家披荆斩棘、无畏前行的伟大灵魂。 今年的10月31日,是钱学森逝世的第15个年头。15年过去了,钱学森的名字,依旧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闪光,而且永远不会被遗忘!

0 阅读:41
九州兔吹不散

九州兔吹不散

感谢大家的关注